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的兴义市则戎乡自2002年以来,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借助众多援助之手,继续弘扬“则戎精神”,以“打基础、上产业、抓生态、强素质”为总体思路,实施以“粮”、“钱”、“水”、“电”、“路”、“气”、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攻坚战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石旮旯里谱写扶贫开发新篇章。
——粮。则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是石山地区,地块零星,土壤贫瘠,投入大、产出低,吃饭问题一直是群众的老大难。为了保证粮食稳产高产,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和改善吃粮结构,则戎人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就大搞以坡改梯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近40年来,共营造高标准坡改梯11000亩,新增耕地2800亩。通过实施扶贫开发,现已新修水浇池2350个,实施地变田3330亩,每年净增粮食210万公斤(其中水稻80万公斤,玉米130万公斤)。其中,从2006年以来,全乡共营造高标准坡改梯300亩,新修水浇池150个,总容积18000立方米,实施地变田180亩。则戎人民也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有的人家还有余粮出售,如打厂村民赵贡权家新造了4.3亩田,每年收谷子2500多公斤;长朝村支书金永福一家6口人,以前仅靠山上2亩多土地生活,如今造了5亩多田,每年除了自家吃的还能有1500多公斤余粮出售。
——钱。一是发展生态产业,在则戎办事处六个村种植金银花11000亩,花椒4000亩,套种石斛200亩。二是发展养殖业,种植皇竹草3000亩,大力推广牛品种改良和养殖“二元杂交猪”,在冷洞、花郎等一类贫困村养殖“二元杂交猪”500多头,建成牛改点4个,新建成年可出栏40000只商品鸡的大型养殖场一个。2007年末大牲畜出栏1660头(匹),生猪出栏35340头,山羊出栏320只,家禽出栏78000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97.94元。
——水。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以前,则戎群众一年四季吃的是“望天水”、“囤塘水”,饮水卫生得不到保障。每逢干旱年景的三、四月份,最远的要到10多里外的地方去人背马驮,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能挑两挑水,有时还要请消防车拉水救急。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该乡在石山区修了小水窖3420口,总容量15.5万立方米,为3500余户14000余人解决了饮水困难,改善了饮用水卫生条件。乡里对极贫户、五保户提高补助标准,由以前的1000元/个提高到2000元/个,如今,包括五保户在内的特困群众都能喝上清洁卫生的水。
——电。该乡加大不合格的老化线路的改造力度和增设变压器容量,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自2002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一是对全乡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进行改造,改造涉及全乡11个村,线路长达67公里;二是对安章、卧戛、平寨等7个村的低压输电线路进行了改造。通过改造,提高了用电效率,确保了全乡2万余群众的安全用电。
——路。过去,则戎乡的交通运输十分困难,大部分村民组不通公路,全是崎岖蜿蜒,凸凹不平的羊肠小道,农民买一包化肥请人背回家需花五六元钱,种出的农副产品拿不出去,喂一头肥猪出卖时要请七八个人抬到山下的公路上,交通不便让群众吃尽了苦头。为解决出行难问题,该乡主要采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新修和改造通村通组公路。2002年以来,共新修通村通组公路55公里,镶边改造通村通组公路105公里,全乡公路总里程265公里,村通路率100%,组通路率100%。
——气。2002年以前,则戎乡只有几户群众使用沼气煮饭做菜烧水,其他人家都靠上山砍柴作燃料,既浪费人力,又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从2002年以来,该乡率先在长朝、打厂两个村试点建设,群众亲眼目睹了沼气池带来的好处后,纷纷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修池子,建灶台,改厕所,热情高涨,现全乡共建成沼气池1060口,有效地解决了石山区群众的生活燃料不足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则戎乡共实施扶贫项目162个,总投资809.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7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7.23元,比2002年增加887.14元。通过五年来的扶贫开发,则戎乡在基础设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