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云南信息报3月18日A08-A09版的报道感动,王会打进热线说想自首。 “一个人背着吉他四处流浪,心里装着我对不住的爹娘……”劝说中,王会唱起了自己编写的“思亲歌”。 汤兴萍 97年那个夜里我扒上了火车,不得不远离我亲爱的家乡……一个人背着四处流浪,心里装着我对不住的爹娘。背井离乡我何处躲藏,尝尽了浪迹天涯逃亡的凄凉……”在出租房里,41岁的王会(化名)声嘶力竭地唱出了他逃亡12年的感受。他说这首歌是自己因为思念亲人而编写的,唱了12年。 交谈中,女记者汤兴萍发现他尽管选择了投案自首,但是其心理变化很快,如何帮助他坚定投案自首的信心成了记者的首要任务。小心翼翼地沟通,细微地察言观色,不放过任何一个劝导说服的机会……任何一点做不到位,都可能功亏一篑! 4个小时的时间不算长,在记者劝说下……最后,王会终于在记者的陪同下,走进了宣威市公安局…… “我自首了,最轻也判我20年,你手里攥着我的20年……你看着办吧” ——24日凌晨3时36分,记者接到王会的电话。 “你没有看不起我,你能有这份心去看我妈,我就得给你磕头……” ——24日13时,王会流泪了。 “这副手铐12年前我就该戴上的……我是王会,我不用再到处躲藏,不用天天换名字……” ——24日16时30分许,自首后王会感到彻底解脱了。 出发 记者查阅犯罪心理学 23日19时许,记者与王会在电话中约定第二天在宣威火车站见面。 临行前的那天晚上,很多问题困扰着记者。如果情况属实,数十年人生劣迹斑斑,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只允许记者坐火车只身前往,他目的何在?担心记者报警吗?他的自首决心坚决与否?如果他反悔,记者该怎么做?去宣威之前要不要先与当地警方联系寻求帮助?……记者查阅犯罪心理学相关资料后,决定只身前往。 24日凌晨1时48分,王会给记者打来电话:“我睡不着,我在喝酒……” 凌晨3时36分,记者又接到王会打来的电话:“我自首了,最轻也判我20年,你手里攥着我的20年……我把一生交给你,你看着办吧……”王会声音沙哑,记者从他的语气中感觉得出他的情绪不稳定。记者在电话里安慰他不要紧张,好好休息。“你赶紧睡觉吧,明天我到了之后,请你吃饭……你不是有很多话和我说吗?休息好了,明天才会有精神说话……”记者劝说道。 8时44分,记者来到昆明火车站城际列车候车室。这时,又接到王会的电话:“你在哪里?上火车了吗?你是一个人吗?你记着,你手里攥着我的20年……我等你……” 列车准点出发。一路上,记者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 12时18分,列车驶入宣威火车站。记者刚刚下车,王会打来了电话:“你到了吧?我还在来火车站的路上,你到了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到……对了,你穿着什么衣服?有明显的特征吗?” “我穿着橘黄色的T恤,背一个黑色的挎包,戴眼镜,高个子……”为了便于与王会见面,记者特意穿了一件色彩鲜艳的衣服。 接完这个电话,记者随下车旅客一起穿过地下通道出了站,来到宣威火车站前的台阶上,心想王会一定在人流中。 记者走下台阶,来到车站口的红绿灯处,拨通王会的电话:“我在红绿灯口的路边,你到了没有?” “你再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到了……”王会说他还在路上。 见面 嫌犯同意改交谈地点 24日12时30分,王会给记者打来电话:“你旁边有个擦皮鞋的是吗?” “是的。你到了吗?你在哪?”记者问。 “是你吗?我是王会。”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记者转过身,发现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副驾位上坐着一个男人。出乎记者意料!眼前这个男人,面孔黑瘦,皱纹很多,已是满头花白,看上去比41岁要老很多。“上车!你饿了吧?我们找个地方吃饭……”王会说。 记者坐上了出租车的后座。上车后,出租车并没有向城里走,而是以很快的速度右转弯,向环城路驶去。后视镜里,司机面无表情,也不问去什么地方。显然,他已经知道目的地。 “我们这是去哪里?”记者故作轻松。 “我带你到一家安静的小馆子吃饭。我请客……”王会说。 “我昨天晚上就想好了,今天一定要请你吃饭。我们到仁和酒店去吧,那里环境好一些。” “仁和太贵了,我请不起哦!还是去我说的那个地方吧。”王会说。 眼见出租车一路狂奔向城外驶去,记者对司机说:“调头,到仁和酒店……”出租车司机看了看王会,记者接着说:“王大哥,我今天要请你吃一顿好的。一是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二是为你送行……希望你勇敢面对一切。”这时,记者看到王会眼里闪过一丝感动。 “你叫我大哥?你还要请我到仁和酒店吃饭?我这样的人不配……”王会说。 王会点头同意后,出租车司机调转了车头,往仁和酒店驶去。 劝说 嫌犯跪谢记者替他看望老母 12时50分,记者与王会到了仁和酒店。在酒店找了一个小房间,记者要了几个菜和一瓶酒。 “听你说你喜欢喝酒,今天请你喝点。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我一定是你忠实的听众。”记者说。 “昨天晚上我就没有吃饭了,晚上一夜都没有睡觉,我一直在喝酒。这些年来,我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我是有家不敢回,有亲无法孝,有苦无处诉啊!我曾在大理结过婚,但是没有孩子。后来老岳父不喜欢我,因为我吸毒,他老人家硬是让女儿和我离了婚。我一个孤家寡人,到处流浪。你无法想像我内心的苦楚。在宣威,我最喜欢看的报纸就是信息报。那天,我看到你写的烈士的妈妈去麻栗坡看儿子的文章,我突然想到我那白发苍苍的妈妈。6个孩子,我是家里最小的,我害怕这样继续逃下去,妈妈有生之年我见不到她老人家!”王会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拿出那篇报道给记者看,并问报道是不是记者亲自去采写的。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无法令他开心。 “我想,烈士的妈妈为儿子伤心,至少她还能有一点安慰,因为她儿子是英雄,她会受到众人的尊敬。我妈妈就不同了,她疼爱儿子,但是儿子却不争气。她在伤心的同时还得受到众人的谴责!我妈妈好可怜……我到处逃亡,没有机会发财,没有机会孝敬老人。我逃亡时以擦皮鞋为生,赚来的钱我都买了彩票。我希望中大奖,然后把钱都给我妈妈。可惜,我的钱全部都没了,我从来就没有中过奖。” 对父母那份难舍的亏欠的亲情一直纠缠着王会,记者打算从这方面帮助他坚定自首的决心。 “如果你去自首了,你就能够见到你父母了,你想的是对的。”记者把话题尽量往自首的方向靠。 “我一旦自首,立即就会被关押,不可能见到父母。看来这辈子我是没希望了!”王会哭了。 “等你自首了,我就替你回家去看你妈妈,然后带她来看你……”记者的话没有说完,王会扑通一下双膝跪地一连对记者磕了5个头。他额头撞击在地板上,记者不知如何是好,赶紧拉他起身。 “你是最好的记者,你没有看不起我,你能有这份心去看我妈,我就得给你磕头……”王会流泪了。 讲述 拿刀捅翻两个人就跑了 从仁和酒店出来,王会没有提什么时候去公安局自首的事。只说他很喜欢唱歌,他想唱歌给记者听。王会说他有把吉他,逃亡的这些年一直陪着他。“我喜欢自弹自唱,没有听众。我孤独的时候唱,想家的时候唱,想妈妈的时候唱……我自己编词编曲唱……”王会说。 记者问王会住在什么地方,他说就在距宣威市交通局不远处的小巷子里面。这时,记者大胆地提出到他家去坐坐,听他弹唱他喜欢的歌。王会对这个建议非常赞同,记者看到了见面后他脸上的第一个笑容。 14时30分许,记者和王会来到了他租的房子里。屋里东西不多,王会说他擦皮鞋认识些好心的老板,家具和穿的衣服都是那些老板送的。靠在墙边的吉他是王会唯一的财产,也是他最心爱之物。 他抱起吉他,突然间沉默了。他摸了又摸,喃喃地说:“我要是去自首,就不能再带着它。我舍不得……你能帮我收着吗?” “等我去看你妈妈的时候,就把吉他给你送回家去好吗?”记者说。 “你真是好人呐!”王会说着,开始弹唱他自编的歌。 “97年那个夜里我扒上了火车,不得不远离我亲爱的家乡……一个人背着吉他四处去流浪,心里装着我对不住的爹娘。背井离乡我何处躲藏,尝尽了浪迹天涯逃亡的凄凉……”王会声嘶力竭地唱,引得隔壁邻居都跑到门口张望。 王会站起身把门关上,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点燃了一支烟后,狠狠地吸了几口。他说:“你说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啥意思?我该怎么办?我怎么就活到了这个份上呢?你不知道,小时候,我在我家那条街上可是个人物!可惜我小学没上完就混到社会上去了。杀人之前,我就坐过两次牢,19岁就开始坐牢,第一次两年,第二次6年。我杀人之前,刚刚从酒泉戒毒中心回家。那天,我陪我在戒毒所认识的女朋友去了趟嘉峪关长城。回家后喝完酒出来没走多远,有四个人骑着摩托车撞了我,我喊他们下车向我道歉,他们不但不道歉,下车就打我。当时我身上正好带着刀,我拿出刀就捅,好像捅翻两个人我就跑了。后来我听说有一个死了,当天晚上我就扒火车离开了,到现在再也没敢回去。12年,我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等我想通了要学好的时候,来不及了……” “来得及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你能做到的。主动自首的人,法院都会从轻量刑的。如果你去自首了,我会把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告诉警方,争取宽大处理……你现在已经41岁了,难道你还想这样隐姓埋名,人不人鬼不鬼地躲下去?你犯的罪,就算判你20年的刑,你出来也还有时间好好做人。你说呢?你自首了,也算有个归宿,你的家人想你了,也能来看看你。尤其是你妈妈,无论她的儿子是烈士还是罪犯,如果她见不到儿子,感受不到儿子的存在,她就会有一种失去的心碎。你想,如果你母亲知道了你的下落,知道你想努力改好,好好做人,她该有多么高兴。你有没有想过,因为你的一念之差,世界上多了两个伤心的母亲。你妈妈还好一点,你至少还活着,被你杀死的那个人的母亲呢?你想过她的感受吗?”记者努力说服他,帮助他坚定自首的信心。 王会在他的枕头下翻出一张在寺庙里求来的符,上面写着他父母的名字和他的名字。“这是我到寺庙里为我父母求来的符,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尽孝了……现在我交给你,你去的时候,给我妈妈,告诉她,儿子每时每刻都想着他们,每时每刻都希望他们平安健康……你说吧,接下来我怎么做?我听你的,最乐观的想,20年,我把这20年交给你了。” 王会站起身,把吉他放好后,说:“走吧……” 记者先出门,王会后出门。他把房门锁上以后,把钥匙交给了记者。 “我们去公安局是走路还是……”王会看着记者,他又在犹豫了。他明白,进了那道门就不会再有现在的自由。 王会同意了。上车后,坐在副驾位的他扭头看着记者说:“放心,你等着,有一天我会回来的……” 他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自首 “不用天天换名字四处躲藏了” 当出租车快要到宣威市公安局门口的时候,王会突然说:“等等,我还有一件事……” 原来,他来到宣威后,在开发区农贸市场见一个名叫“小乌龟”的小男孩没人管,他就打算收养这个小男孩。他曾经把“小乌龟”带回他的出租房里,但是“小乌龟”似乎不习惯“有家”的生活,住了两天又跑到农贸市场流浪去了。 “这么小就流浪,我看不下去。我经常买点吃的给他,我只能做到这一点了。我希望你们能把他送到孤儿院去,在那里能受教育。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小时候我还比他好,有父母和3个哥哥疼爱和照顾我,他如果长期这样混下去,绝对是第二个我。”王会说。 记者答应王会,在去自首以前再去看看“小乌龟”。出租车改变了方向,一路向开发区农贸市场驶去。 遗憾的是,在那里没有找到“小乌龟”。一个卖水果的妇女说:“你又来看他了?你对他还好嘛。上午还见他呢,他现在可能跑到火腿广场去玩了。”然而火腿广场也没有“小乌龟”的身影。 “这小孩可怜,如果你能把他送到孤儿院去,我就放心了……走吧,去公安局吧……”王会没有忘记自首的事。 大约在下午4时,记者和王会乘出租车来到了宣威市公安局的大门口。这时,王会的电话响了。 王会下车就拿着电话跑到街对面,记者心头一紧,莫非这紧要关头他改变主意了? 2分钟后,王会从街对面走了过来。 “你是不是反悔了?就一步,你的未来和过去就是两回事。你要想好啊……” “你是不是怕我跑了?呵呵……你放心,我不会跑的,走,进去吧……”王会故作轻松地笑了笑。 在跨进宣威市公安局大门的那一瞬间,记者百感交集。 “我是信息报的记者,他是兰州人。他说他12年前杀过人,让我陪他来自首……”记者的介绍先是让接待民警愣了一下,随后,他立即向领导作了汇报。 一副手铐铐住了王会的双手,他把手机递给记者,让记者帮他收着。 “这副手铐12年前我就该戴上的……记者,再让我对你说一声‘谢谢’。你知道吗?我现在彻底解脱了,我是王会,我不用再到处躲藏,不用天天换名字……警察同志,她是个好记者,你们要把她照顾好……” 这一刻,记者百感交集,如释重负。 记者手记 努力挖掘人性中的“善” 原来看央视报道过一女播音员成功劝说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没想到有一天这样的事情也被我遇到了。从接到热线给我的电话号码开始,我的心情就难以平静。从第一次和王会通电话到陪他走进公安局的大门的24个小时里,我没有一秒钟是轻松的。接触到王会的时候,我努力试着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心情,去挖掘他人性中的“善”。“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我如果能帮他把人性中的“善”给挖掘出来并激活,我就能成功。我很幸运,我的努力有了很好的结果。 在整个过程中,有三个细节对我心灵的撞击很强烈,一是在仁和酒店里,王会给我磕头;二是他锁门之后把房门钥匙交给了我;三是他戴上手铐以后,对警察嚷着说:“我绝对不会再跑,你们放心,这个记者是好人,你们一定要把她照顾好。” 通过这三个细节,我好像对这个杀人之后亡命天涯的嫌犯有了新认识。其实,他本性并不坏,他孝顺,诚信,仗义。也正因为他人性中的“善”仍植根于心,他才会被云南信息报的报道所感动。报道中,烈士白发苍苍的母亲伤心欲绝的图片触痛了他。 我忘不了他拿着报纸对我说的那番话:“烈士的妈妈为儿子伤心,至少她还能有一点安慰,因为她儿子是英雄,她会受到众人的尊敬。我妈妈就不同了,她疼爱儿子,但是儿子却不争气……”我为他人生中那几次“一念之差”感到惋惜。 当王会戴上手铐之后,我终于如释重负。然而,就在我刚感到一丝轻松之时,一名警察的玩笑话又令我陷入了更多的思考之中。他说:“一个逃了12年之久的杀人嫌犯,因为一篇报道就投案自首,太不可思议!” 是啊,一篇报道既然能让一个嫌犯感动,能激活其人性中的“善”,那么,如果每一个人都去做一些激活人性中的“善”的事,那么社会上的犯罪行为也许会少很多。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