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卢凤云从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今年春季学期开学,他成了兴义明德阳光中学的高三数学教师。 “择业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岗位能否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没有成就感;其次才是待遇的高低。在我看来,岗位本身没有等级之分。”卢凤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明德阳光中学需要高三数学教师,我觉得这个岗位适合我,而且他们开出的待遇也相对不错,因此我选择了留在该校任教。现在工作难找,我的要求不高。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至于要在这里呆多长时间,那是以后的事情。如果将来有条件,我还想继续去深造。” 卢凤云所说的深造,包括攻读博士研究生和出国学习。 还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卢凤云的导师邹文明曾抱着一种期待,那就是希望卢凤云克服困难,能继续当他的博士研究生,因为他知道卢凤云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最后当知道卢凤云决定先找工作、以后再考虑深造的情况后,邹文明感到非常失望和惋惜。而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知道他不打算暂不继续深造的系主任肖杰也对他说:“以后你如果想回母校攻读博士学位,随时可以给我写信,我们随时欢迎你回来。” 两位导师都知道,卢凤云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培养潜力很大,是一棵前途无量的可造之材。这不,刚走出校门不久,他就通过了“中国准精算师”资格考试,前几天还接到了英国的SCI杂志《非线性分析》决定发表他的学术论文《流行及在一个线性椭圆方程组的应用》的用稿通知。 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卢凤云的成长过程。1982年5月14日,他出生在布依族村民聚居的普安县白沙乡红寨村,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他的记忆里,童年生活是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中度过的。他在QQ里使用“穷小子加油站”的网名,足以说明可怕的贫困对于他的刻骨铭心。 红寨是个山高路陡、经济落后、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寨。而卢凤云家,又是寨里的极贫户,穷得连耕牛都喂不起。加上没钱买肥料,粮食年年歉收。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家里便揭不开锅了。父亲卢启贵便像化缘一样,拎着口袋到处去借,借一斤玉米,秋后还一斤大米。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家境日益艰难。 升入四年级,卢凤云读书的天赋得到了表现。特别是数学,老师还没有讲到的内容,他已经提前预习并学懂弄通了。有一天,他捡到一张从初二的代数课本上撕下来的废纸,上面是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组成的代数式。他觉得很新奇,便拿去问老师岑天立,岑老师说:“这是初中的内容,等你读到初中就知道了”。他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下去。 1993年5月的一天,妹妹高兴地给了卢凤云一枚精致的黄色纸筒,小手指那么粗。卢凤云觉得好奇,翻来覆去看了个够,发现两端都封着蜡,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整天拿在手上舍不得丢。那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大人都上山干活去了,卢凤云有些兴奋地撬开炉火,拿出那个神秘的纸筒,伸到炉火上去烘烤,准备将蜡烤化,再剥开看。突然,他的手一松,纸筒掉进炉火里,只听“嘣”的一声巨响,卢凤云双眼一黑,滚倒在地,鲜血从脸上流了出来。他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枚差点要了命的雷管。 四个多小时以后,卢凤云才被父亲背着,到了二十公里外的普安铅矿监狱医院。一见情况严重,医生在进行了简单的消毒和包扎处理后,要求马上转院。但卢启贵无奈地摇着头说:“家里一点钱都没有,医成哪样算哪样了。”由于眼球破裂未得到救治,卢凤云从此失去了左眼。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卢凤云的成绩,而当他认识到自己只有一只眼睛的残酷现实后,他变得比以前更用功了。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位于罐子窑镇的兴中中学。三年后,身为残疾人的他,又考出了全县第一的中考成绩,在全县引起轰动。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卢凤云没有确立太高的目标,他在志愿表上填报了贵州电子工业学校。他想尽快读出来,找个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凭他的考分,录取任何一所中专都绰绰有余。但贵州电子工业学校却以他左眼失明、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录取。 卢凤云觉得很失望,很伤心。中专学校都不愿录取,还有哪所大学会录取自己呢?对未来和明天充满憧憬的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找到代卫荣老师,请他帮忙咨询,如果去上高中,将来能否考大学?代卫荣多方询问后对他说:“有一些院校和专业不能报考,但多数院校和专业不受影响。”卢凤云突然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去读高中,将来考大学。 他将想法告诉了父亲,卢启贵犹豫了一下,但他看到儿子脸上那坚毅的表情,勉强同意了。接着,一家人便四处奔波,为卢凤云筹集高中第一学期的费用。教师节都过了,新生的军训已经结束,卢启贵把所能找的亲友都找遍了,好不容易才筹集到150元钱。卢凤云带着那点钱,到了全县唯一的高级中学普安一中。但卢凤云没有填报高中,没有录取通知书,报不了名。有学生知道他是全县的中考状元,建议他去找副校长黄世泽,出身农村贫困家庭的黄世泽,非常同情他的处境,安排他报了名,而且才收了他100元学费。 高中生活为卢凤云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他到县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证,坚持每周到图书馆借一次或两次书。在一份中学生杂志上,卢凤云看到一个解答疑难问题的读者信箱,他想把自己一直关心和担心的那个问题再证实一回,便给责任编辑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信中说:“我是一个左眼失明的高中生,但我的成绩很优秀,特别是数学更是名列前茅;我的志向是报考中国最好大学的数学专业,我相信我有这个把握。但不知道我的身体条件符不符合?”两个星期后,责任编辑亲手给他写了回信,给了他肯定的答复:“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像你那样的身体条件,大学里的许多专业是不受限制的……希望你再加一把油,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后祝你心想事成,梦想成真。”读完以后,卢凤云紧紧的将信贴着胸口,长长地舒了口气,仿佛甩掉了千斤包袱,无比的轻松和快意。 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的卢凤云,赢得了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尊敬。特别是数学老师王华,除了为他在学校争取学杂费减免,还不时请卢凤云到家里、餐馆里吃饭。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县里的领导,听说卢凤云的情况后,私下给了他500元的帮助。 卢凤云尽量省吃俭用,每个学年的学杂费、书本资料费和生活费,约要3000元左右,因为家里根本没有余钱剩米,父亲不得不借了一些高利贷。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在2002年的高考中,卢凤云以666分的优异成绩,顺利取得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如愿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解决了他大学期间一半的费用。他又在学校里勤工俭学,最后那个学期还申请了一笔助学贷款,总算把本科、硕士学位读完。 卢凤云多么想一口气把博士、博士后也读完,如果有机会,再到国外深造几年啊。有时想起自己本科时的许多同学,先后到了美国、英国深造,他的心里便不是滋味。但是他的年近花甲的父母,多年来仍然借住在村小学废弃的教室里,连一间自己的草房都没有,而尚未婚娶的哥哥和弟弟,长年在外打工,却赚不到钱,无法给父母以帮助,他狠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去挣很多很多的钱,彻底改善父母的生活窘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卢凤云读完硕士后选择了就业。 然而不巧的是,他刚一踏进纷繁的社会,就遇到了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北京的许多公司,特别是适合他选择的公司,不仅关闭了进人的大门,一些干了多年的员工还被裁减出来。在一家不太理想的公司里打了几个月的短工后,卢凤云于春节期间回到老家。春节过后,他离开父母,准备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去寻找机会。途经兴义时,他遇到了明德阳光中学的负责人、他的老乡徐天奎。 此前,徐天奎曾在北京当过几年的自由撰稿人,和他有过很多接触。知道卢凤云准备外出的情况后,徐天奎介绍了明德阳光中学的办学情况,也介绍了兴义民办学校的情况,盛情挽留卢凤云留下来。卢凤云想了想,觉得这是一个检验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发挥自己长项的机会,而且他也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家乡的学子,也算是对家乡的回报。 明德阳光中学位于兴义大道左侧的兴义卷烟厂旁,是一所去年秋天才创办的民办中学,现有学生240多人。虽然创办较晚,但起点较高,从一开始就把教学重点定位为高中教育。学校负责人徐天奎介绍,曾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当过助教的卢凤云,已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加上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很快得到了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