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全国文明城市”,沉甸甸的六个字,是对一座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综合性褒奖。 历经12年的艰辛创建,2011年12月20日,贵阳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此后,2015年2月28日,贵阳再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11月17日,贵阳第三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11月10日,贵阳第四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四连冠”。 如今,文明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在创建和巩固文明城市的征程中,贵阳市坚持物质富与精神富并重,不断凝聚发展的共识、前进的力量,全市干部群众勠力同心、甘于奉献、共建共享,推动城市文明不断迈上新台阶。 全力创建载誉而归 1999年,贵阳市正式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此,这座城市的文明之路开启新征程。 2002年、2005年、2008年,贵阳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7年底,贵阳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作为统揽全市发展的总战略,并一以贯之,不断向纵深推进。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贵阳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一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手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改进党员干部作风,通过“三创一办”,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改革是发展的加速器。贵阳市大力调结构、转方式,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宣传手段治理和保护水资源;大力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将群众评判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引入公众评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全市上下团结奋斗,贵阳与全国文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 2011年12月20日,贵阳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终圆“创文梦”。 巩固提升继续奋进 2012年以来,贵阳市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党政一把手负责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工作,机制化常态化推进相关工作,2012年到2014年,市委常委会先后23次听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全市各级新闻媒体和社会媒介深入持久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深化“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同时,每年投入2亿元社区公益事业项目资金,着力改善社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拍摄内部纪录片“镜头对准死角”,曝光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栏目,曝光各类脏乱问题;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在全省率先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程,扎实开展“9+3”教育计划…… 一项项措施不断落地,一朵朵文明之花在贵阳绽放。2015年2月28日,贵阳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常态长效再创佳绩 贵阳市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牢固树立“文明城市人民创、文明成果人民享”的工作思路,更加注重常态长效管理,大力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发展之路。 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文明委主任,每年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工作10次以上。 建立市级统一的“数据铁笼”可视化监测、分析、考核平台,对公安、交管、住建、城管等部门“数据铁笼”实现跨行业整合,建成大城管大数据治理体系。 出台《多彩贵州文明行动—贵阳市整脏治乱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实施城市管理“十大工程”,全力营造干净整洁、管理有序、清爽亮丽的城市环境。 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参与、我快乐、我共享”主题实践活动,整合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广泛动员市民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形成全市共创共治共享文明城市的大宣传氛围。 2015年起,大力实施“千园之城”建设,出台了《贵阳市推进“千园之城”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0年)》。 2015年至2017年,贵阳实施“三年千院”行动计划,每年安排3亿元资金,对1000个老旧居民小区院落进行整体改造升级,累计惠及群众512.18万人次。 2016年,将扶贫最低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年,高出国家标准50%。 天道酬勤,2017年11月14日,贵阳再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三连冠”。 文明接力永不止步 城市美景如画、社会和谐安定、群众安居乐业……如今,在贵阳处处是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每一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不是终点,而是贵阳推动文明城市迈向更高目标的起点。连续三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贵阳,追求更高文明程度的决心信心不断增强。 贵阳市各区(市、县)与住建、交管、市场监管、商务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联动,精准发力,聚焦城市社区(小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公共交通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补短板、强服务等,全力推动文明城市水平再提升。 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示范城市之一,贵阳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投入奖补资金1000万元并纳入各级预算,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点110个。 贵阳市制定印发《关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环境的通知》,发动17个文明校园、112户文明家庭、212个文明单位、856个文明村镇,以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大力宣传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贵阳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8天、优良率为98.1%。 2019年,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成立,10个区(市、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县域覆盖,打造市、县、乡、村、居民(户)五级融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体系,逐步打通宣传、教育、关心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贵阳市网络问政平台通过“新闻+督察”发力,解决群众反映的民生难题,成为政府系统效能提升的创新载体,市民对文明城市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也迈上新台阶。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2020年11月10日,贵阳市第四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四连冠”。创建巩固文明城市,贵阳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 再一次站在新的起点,贵阳市满怀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全市人民力量,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