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结合现在年轻人喜好设计的婚纱,设计出来后好多女孩都争着预定,这件婚纱设计出来后,我们还拿了望谟县‘三月三’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二等奖呢!”10月21日,走进贵州山谷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展示厅,融合了布依元素的服饰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王封吹说话滔滔不绝,介绍着她这一屋子“宝贝”。 王封吹展示传统民族服饰 1992年,王封吹出生于望谟,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对布依族传统技艺展现出浓厚的兴趣,2011年,王封吹考入大学,在校学习民族设计。 2018年1月,王封吹在望谟县政府提供场地的优惠政策支持下,进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蟠桃园社区,组建了贵州山谷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以挖掘传承和推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把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刺绣、蜡染、扎染、编织品等工艺品加以时尚的创意设计元素,打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美感的民族品牌。 “刚毕业那会儿,也有很多选择在外面的机会,我还考进行政单位上班,但在其他乡镇发现这些技艺几乎只有五六十岁或者年纪更大一些的老年人在做,没有人传承,我觉得很可惜。”王封吹一直很喜欢民族文化,从小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外婆、奶奶、妈妈自己做,所以有着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传承情怀。 纺线织布 作为一个90后的布依族女孩,王封吹放弃了“铁饭碗”的工作,选择在家乡创业,搭建民族服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从事文创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意民族服饰生产。 王封吹说:“回到家乡在搬迁安置点创业,是想通过组建公司把技艺找回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通过就业方式去增加他们的收入,为家乡做点小小的贡献。” 当前,有45名绣娘通过灵活计件计酬、家门口加工的方式制作布依族产品,在为搬迁新市民留住浓浓乡愁的同时,以文化产业带动新市民增加收入。 “我家是桑郎那边的,刚来公司没多久,这刺绣、踩缝纫机都是常干的事,活儿很轻松,在这上班,工资按计件加保底的方式,一个月下来,收入也有2000多元,比待在家好多了。”正在缝边的工人韦国莉如是说。 布依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从服饰、床上用品、家具等都是自己手工制作,正因如此大多数人都有基础,上手比较容易,王封吹说,按计件的方式让工人把基础的花样带回家做,复杂的就通过培训指导让她们慢慢上手。 王良洪蜡画 除刺绣外,布依族男女都会一些蜡染技艺。王良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画图、设计、蜡染、扎染等都游刃有余。在工作间,装着蜂蜡的缸子,在炭灰里保持温热,台灯开启,王良洪拿起蜡刀,蘸上蜡液,在一块自织的白布上精心绘制起来,随着蜡刀游走,一笔一画,一挥一勾,信手推拉,不经意间,象征各种寓意的花跃然布上。接着煮、洗、染、揉、晒等等十多道工序后,成品就呈现于人们眼前。 “石榴花、鱼纹、蝴蝶……都是一些很好的寓意,像石榴花就是多子多孙的意思,蝴蝶就是希望生活安逸幸福。”王封吹笑道,你看,这些服饰的花纹都是出自他的手,别看他年轻,他已经是我们这里的“首席大师”了。 公司成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王封吹又思考,如何才能让更多人看见布依文化?电商直播进入了她的视野,将服饰制作的全过程进行线上直播,不仅带动了产品销售,而且有效地将传统技艺推广开来。 直播民族服饰 大学生回乡创业,想法多、思路广,把民族服饰融入现代元素,见过产品的顾客们都说样式新颖、款式好看,销量不断增加。王封吹介绍,团队经常会设计新产品进行直播,开通的抖音、快手等账号,运营得当,粉丝数增长不少,这让她们感到欣慰。 “当初给公司取名‘山谷花’,是从布依族语言三朵花(Saaml guz wal)译音而来。传统布依族习惯把美丽智慧的女孩比喻成花,其实是希望我们能把布依族技艺传承与发扬下去,绽放出多姿多彩的民族之花。”王封吹感慨道,如今看来,公司的成立,自己的这种希望在慢慢实现。(黔西南日报融媒体实习记者 石征壁 钱凌芸)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