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鼓足干劲、开足马力,全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而其中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相关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较大事故起数、重特大事故起数同比分别下降15.7%、12.3%和13.3%,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生命第一,安全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密集出台了系列贴近基层安全监管实际的政策,让安全生产责任得到不断压实,使事故管控更加科学有效。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执法监管全过程化……从责任落实、手段强化、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安全生产工作被摆在了各地各部门更加突出的位置,事故多发频发的态势得到有效地遏制,这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下,正值冬季岁末,是历年的生产作业高峰期,易出现赶工期、抢进度和突击生产、超负荷运转等问题。群众出行和聚会集会活动增多造成人流物流车流急剧增加,且冬季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大,加之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影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实现全年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还需从责任压实、事前监管、调查追究等方面多发发力,织牢织密安全生产的“防护网”。 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人抓”。安全生产工作监管体量大、种类多、压力大,少数地区为了经济建设的“显绩”,容易忽视安全生产的“潜绩”,最后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殊不知,安全生产才是数字“1”,其他只是背后的数字“0”。各地各部门要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充分考虑岁末的安全生产工作特点,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从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和安全生产考核等方面入手,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工作“有人抓”的问题。 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落到实处,确保隐患排查治理“无死角”。当前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部分地区或多或少存在“重追责,轻监管”的现象。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指出,一起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起轻度事故,还有300处潜在的安全隐患,可见事故的萌芽、发展和产生是有其本质规律的。“打蛇打七寸”,必须在事故萌芽之前,将风险水平降到最低。为此,各地各部门要切实重视安全生产执法工作,加大对事故多发领域的执法检查频次,逐渐形成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让各类风险处于可控状态,提高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主动性,避免出现“按起葫芦浮起瓢”的怪象。 让“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警钟长鸣,确保事故责任追究“有成效”。除了事前的执法监管,事后的调查追究也尤为关键。要严格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从事故发生的经过着手,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归纳相关企业、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的履职尽责情况,最后提出有关处理建议和事故防范建议。对在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违法违纪违规的问题和线索,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或纪委监委进行处理。要加大对典型事故的查处力度,实施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强化教育警示和威慑作用。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