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传承和发扬好乡村优秀文化,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据11月6日《人民日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然而乡村振兴要实现的是全面振兴,乡村的文明程度、精神面貌都必须并肩经济水平,共同向前,因此乡村文化不可或缺,并且是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为了提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党和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修建文化广场、完善基础设施、送文化下乡等等,广大农民群众也切切实实从中感受到了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然而,文化包罗万象,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乡村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我们不仅要“送文化、建文化”,更要“种文化”,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土壤“浇水施肥”,让乡村传统文化之花绚烂开放,并散发出传统文化最淳厚的原香。 挖掘传统文化,要贴合乡亲意愿。比如修建文化广场和完善基础设施,这些都不可或缺但也只是提供了一个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想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除了提供基本的场所和设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受乡亲们心底最深层次的需求。我看到很多村级农村书屋都是门可罗雀,书籍布满灰尘却没人问津,时间久了,满厨的“知识和文化”成了摆设,可见,“给什么”不重要,乡亲“需要什么”才是根本。 焕发传统文化,要激发百姓热情。说到乡村传统文化,家家都有“传家宝”,比如老人祖辈传下来的好手艺,比如每家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珍贵”的东西归于沉寂,想要焕发乡村传统文化新活力,必须充分激发起百姓的积极性,要让百姓们意识到,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要将经典传承并发扬出去。 创新传统文化,要依靠群众智慧。传统文化固然经典,但只有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永葆活力。“注血”也要配型,配型成功能够焕发活力,配型失败则会伤了本身的“元气”,而配型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保留了“精髓”。保留文化精髓,创新表现形式,要依靠传统文化的亲历者和传承人,只有他们才有真正的发言权。现在,照搬照抄现象普遍,看似热闹非凡,繁华落幕,空留满目狼藉,毫无意义。所以,创新不能失掉根本,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亲历者和传承者,才能真正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乡村传统文化的“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加以恰当的“浇水施肥”,并精心培育呵护,定能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