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全州资讯 社会万象 查看内容

铜仁沿河甘溪镇乡村面貌大变样

2020-11-2 13:43| 发布者: 272794389| 查看: 175| 评论: 0|来自: 铜仁日报

  “果园田地美如画,自来泉水逐户通。村道硬化千家赞,路灯高悬万户明。环境治理面貌变,行人行车乐融融。”这既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镇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真切感受,也是脱贫攻坚下美丽乡村蝶变的真实写照。

  甘溪镇位于沿河南部,距县城20公里,辖上坝、甘溪、毛田三个片区,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2个村民小组、129个自然寨,总人口10473户40608人,其中农业人口9587户38528人,贫困村15个。

  近年来,甘溪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镇377名驻村扶贫干部始终坚守奋战在第一线,用心用力用情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整治人居环境,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全镇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1867户8585名贫困人口脱贫,1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有景看贫困乡村穿新衣

  走进甘溪镇阳春村,斗篷、蓑衣、家担、陶瓷罐、瓦砾装饰着村庄,看得见乡愁的特色新农村让回乡的人们有了久违的熟悉。

  “这个陶瓷罐以前是用来放酸菜的,如今,家里生活条件好了,陶瓷罐基本派不上用场,前不久村里开群众会说要打造示范村,希望我们大家有力出力、有物捐物,我回去就把这些土罐子找出来送到村里来了。”阳春村李大爷一边乐呵呵地介绍,一边忙着用废弃瓦砾堆砌围墙。

  “甘溪镇有29个行政村,针对不同的村,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提质改造,打造了一批脱贫攻坚示范村。”甘溪镇党委书记、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张洪斌向笔者介绍道。

  通过发动农户捐赠、干部收集的方式,结合农耕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围绕点、线、面进行全面谋划打造,已筹集到石猪槽、石磨、石板凳、斗篷、蓑衣、家担、陶瓷罐、瓦片、废砖、木板等千余件。因村施策、分类推进,甘溪镇形成“村村有美景,处处有亮点”的秀美村景。

  甘溪镇后坝村,道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干净整洁的公路把村里一栋栋楼房连接在一起,一排排篱笆竖立在大道小路边。

  部分村民房屋的墙壁上,画满了展现新时代精神文明的壁画,内容有党的惠民政策,也有山水、花鸟等彩色画,还有体现仁、礼、孝、廉等传统美德的宣传画,使整个村庄都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一个绿树掩映、整洁清新、和谐美丽的绿色村庄映入眼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甘溪镇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人居环境、生态治理、产业振兴的同时,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对乡村进行合理打造提升。”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溪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魏宗尧说道。“沿路的杂草清理起来!”

  “人行道的垃圾清扫起来!”“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掉!”

  甘溪镇驻村干部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组建大扫除队伍,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提升、大改善行动。

  从村委会到村组道路,从公路到小组,在清理和捡拾生活垃圾的同时,还向广大群众宣传保护环境知识,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说,呼吁大家共同爱护环境。

  引导群众把庭院美丽、乡村美丽作为自己的目标,户户参与、人人动手、天天有变化。

  “如今各村的环境越变越美,实现了大变样,广大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形成集体推进乡村环境大治理的良好局面和美丽乡村换‘新颜’的新格局。”甘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张珍飞说道。

  有活干荒地长出新希望

  在甘溪镇里户村食用菌基地,57岁的杨秀英忙着铺膜、打桩、拉线,沥沥小雨挡不住干活的热劲。从村里开始招工到基地里干活以来,她从没有一天耽误过,每天只要有活干,她都要到食用菌基地里干活。

  村里还没规划发展食用菌种植前,杨秀英一家一年到头就靠种植点传统农作物维持家庭生计,可是每年种到地里的玉米,经常遭到野猪的破坏,后来,杨秀英只能把山上的大部分土地丢了荒,在离家较近的田土里种植点经济作物,并靠在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

  “现在流转1亩地第一年就能拿到800元的土地流转费,比起种水稻,是划算得多,自己在基地务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杨秀英说道。

  甘溪镇罗汉果种植基地,张碧春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移植罗汉果。在这里务工,张碧春不仅每天有70元的收入,还学会了罗汉果管护技术。

  年前,张碧春家因病致贫,按程序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碧春找到帮扶干部,表达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的强烈意愿。在村镇干部的帮扶指导下,她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基地打工。通过多方努力,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镇里按照‘田园甘溪’定位和‘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思路,累计实施项目102个。”甘溪镇党委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青介绍道。目前有以桂林、仁和、茶园等村为主的油茶产业基地;以毛田、仁和、严家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以老宅村为主的白茶种植产业基地;以沙坝、齐心村为主的葡萄和红心猕猴桃精品水果产业基地。

  同时,积极发展山羊、生猪、肉牛、家禽等养殖业,建成白山羊小型标准化养殖场11个,肉牛短期育肥养殖场15个,蛋鸡饲养场2座。

  今年突出“短平快”产业发展,甘溪镇实施辣椒产业3045亩,建成现代化生猪代养场2个,年出栏生猪4400头,肉鸡代养场3座,年出栏肉鸡20余万羽,实施黑木耳产业基地100亩,竹荪基地150亩,“9+2”项目中药材罗汉果基地350亩,全镇欣欣向荣的扶贫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有奔头张张笑脸迎小康

  “现在好喽,道路家家连通,雨天出门再也不怕‘拖泥带水’咯!”甘溪镇严家村村民们走了几十年的泥巴路,换了。

  “去年我们严家村种植太子参130亩,收益良好,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就近务工,今年种植规模发展到了200亩,此外村里还发展了肉牛养殖、花椒产业。”严家村曾经杂草丛生荒废的土地,没了。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通过我们持续开展政策宣传、鼓励动员、帮扶支持等工作,群众的内生动力得到了充分激发。”严家村村民曾经“等、靠、要”的思想,变了。

  “严家村是甘溪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如今的严家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慢慢摘掉了贫困帽,公路组组通、产业分红户户有、人居环境家家美,党心民心越亲近、村容村貌愈发美,小康生活正迎面而来。”市驻甘溪镇脱贫攻坚督导组蒋新成说道。

  甘溪镇制定了《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落实、政策落实、责任落实的“三落实”要求,深入开展工作,保证了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保证了贫困村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以前,我们这个村太穷,又在这个山窝窝里,站在村里都看不到山外,外面戏称‘麝香地’,山外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以前的日子在村民何九英口中就一个字:“难”。

  从沿河县城出发,经过1小时车程,到达甘溪镇四堡村,再经过9道拐的陡坡上到山坳,由山坳又经过6道拐才下到麝香村。

  曾经,群山深处的麝香村被四面陡峭的山坡“裹”着,贫困就如四周的群山,把村里人的思想和生活紧紧“裹”在这片狭小的盆地里。

  “2018年,我刚来村里的时候,村路不到一米宽,两旁都是杂草,真是不好过。”麝香村第一书记、村脱贫攻坚指挥长龙岗回忆起当初,不由感慨。“现在新修的水泥公路宽敞平整,以前到县城要跑大半天时间,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路通了,产业有了,村民的生活好起来了,致富也就有盼头了。”谈及今朝,何九英满脸笑容。

  行走在甘溪的村村寨寨,道路干净整洁,在绿荫环抱下,一幢幢楼房,白墙灰瓦的房屋简朴而又别致。明媚阳光里,村民或在广场上锻炼休闲、或打理自己的院子,村庄一派宁静祥和。

  “今年以来,甘溪镇‘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沿河县委副书记、县长、甘溪镇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何支刚说道。

  “脱贫攻坚不仅把人居环境改善了,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明亮的路灯,宽阔的广场,一栋栋楼房建起来,各类惠农产业遍及,在外面打工回来的村民,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家乡。”后坝村田永洪感叹道。

  (作者朱泗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