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延包三十年,对亿万农民来说,是一颗“定心丸”;对农业农村来说,是一颗“活络丹”。如今,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此番重要指示,再度激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蓬勃活力和增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动力。 “土地者,民之本也。”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农业之本、农民之根。纵览农业发展脉络,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到实现“耕者有其田”,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变革、一次次的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路。纵观土地承包历程,从1983年开始的为期15年的第一轮土地承包制,到1997年开始的为期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再到如今提出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的土地政策是长期稳定的。 土地延包三十年,深耕农业更加放心。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事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放眼时下,全面小康千年夙愿即将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伟大征程即将全面开启,亟待打造一支扎根农村、热爱农业、愿做农民的新型农民群体。三年一变,五年一折腾,很难培养出稳定的农民队伍,唯有稳定土地承包权,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才能吸引稳定的农业投入,让农民更加主动、更加放心的深耕农业,最终培养出一大批稳定的新型农民群体。 土地延包三十年,进城务工更能安心。故土难离、落叶归根是每一名中华儿女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乡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搞“土地换社保”“农民被上楼”的做法,被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究其内在原因,在于农民虽然脱离土地,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内心深处故土的一方田园仍是其最为可靠的“心理寄托”。保持长期稳定的土地政策,既能为农民离开土地提供保障,也能为农民返乡继续当农民留有余地,彻底有效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可持续的城镇化。 土地延包三十年,经营主体更有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长久不变”政策不是限制土地流转,而是让农村土地变成“活资本”。现代农业呼唤适度规模经营,只有稳定承包权、盘活经营权,才能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有信心、更加舍得对土地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增加科技、资金的长期投入,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 土地乃民生之本,耕地是生存之要。踏歌新时代、逐梦新征程,必须始终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不断激发制度活力、发展动力、农民潜力,竭力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有力条件。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