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2002~2017年超重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相关文件目标要求,提出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的总体目标。(据10月27日《工人日报》) 时过境迁。之前很长时间引以为傲的“白白又胖胖”育儿“哲学”如今已经让很多家长“愁云满面”。由于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之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的现象广泛存在,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肥胖比例正在“一路飞扬”“高歌猛进”,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9.4%,仅肥胖率就比1985年增加了55.8倍。而在上海等城市地区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每三位儿童或青少年中就约有一位是超重或肥胖者。国际肥胖联合会(TheWorldObesityFederation)更是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总人数将达到六千多万以上,超过印度和美国排世界第一位等。 “肥”同小可,必须警醒起来!肥胖虽然在医学上而言不是一种疾病,但因肥胖衍生的疾病和给身体带来的种种不适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2002~2017年超重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相关文件目标要求,提出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的总体目标。 目标既定,理当“风雨兼程”。应该说,“降低70%小胖墩”是六部委通过调研和审视制定下的目标,但即便如此,想要达到预期目标也绝非易事,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充分联动起来,对健康理念进行优化重塑。 “小胖墩”的形成是有共性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清淡饮食开始向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则是目前的孩子们课业负担重,锻炼量大大减少,沉迷电子产品的“小宅男宅女”日益增多等;第三,健康营养知识的宣传匮乏,父母们的营养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要想顺利完成“降低70%小胖墩”,全社会必须对“小胖墩”的形成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健康营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开展对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营养学的知识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科学营养方面的知识,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思维;中小学校更需要开设“食育”课程,让孩子们在饮食方面有营养、有安全、不增重。 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真正将减负措施落实到位,让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动起来,不要“宅在方寸之间”,用运动来达到廋身健体的目的,这方面广大家长应该给孩子们做出示范。 最后,预防超重与肥胖更应该是国家的责任,因此离不开社会全行业的干预,需要构建以“家庭为单元,学校社区为基础,以医院为支撑”的综合干预模式,来遏制小胖墩蔓延的势头。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