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虽说已是深秋,寒意渐渐袭来,但丰收的气息仍绕遍山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晴隆县普晴林场茂密的山林内依旧人来人往,每天仍旧有400多名务工群众乘坐政府提供的免费班车往返于此,忙着采摘成熟的红托竹荪。 周明英是晴隆县腾龙街道新市民居住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2019年,周明英一家5口搬进了晴隆县腾龙街道新家。今年7月,晴隆县普晴林场食用菌基地投产,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她与腾龙街道的100多名新市民一起,每天乘坐政府提供的免费班车到林场食用菌基地务工,十分方便。 “现在搬出来住上了新房子,每天干活都有车接送,一个月能挣4500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很多咯!”周明英一边干活,一边开心地说道。 普晴林场位于晴隆县沙子镇,是发展优质林下菌药产业的优质地带,加之林场山林浓密,其土质大多为腐质土壤,其环境十分适合红托竹荪的生长。 近年来,晴隆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发挥国有林场的资源优势,坚持林下菌药产业规划布局与气候条件、林下资源相结合,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弱劳动力务工就业增收相结合,与农林旅“一体化”融合相结合;采取“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按照全县规划发展林下菌药产业2.8万亩的目标,晴隆国有平台公司与龙头企业,组织沙子镇及腾龙街道村民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于今年7月完成4000亩红托竹荪种植,让红托竹荪成为普晴林场林下经济的主打产业,打造晴隆县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 因快速推进林下菌药产业发展,使得原有的老旧林场焕发了勃勃生机。当前,晴隆县正以普晴国有林场为核心区域,今年规划在林场实施1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组建贵州农业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承接林下食用菌项目,以党建为引领,采取“大兵团作战+小分队行动+军事化管理”模式,以100人为一个大队,20人为一个中队,10人为一个小队,100亩为种植单元,“1名管理人员+1名技术人员+小队”的标准,统一乘车、统一派送、统一就餐、统一培训、统一务工,抢抓季节时令组织种植,截至目前,已完成7000余亩种植,累计用工34493人次。 按照“控两头,保中间”的原则,晴隆县新建年产1000万棒菌棒加工厂,配套烘干房、冷库等附属设施,由国有平台公司经营,负责菌棒生产及产销对接工作,严格把控菌棒价格及产品收购利润,最大程度让利给群众,通过股权分红、反租倒包、务工就业三种方式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弱劳动力就近就业和贫困群众增收,让农民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彻底斩断搬迁新市民“回穷窝”念头。 为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林场菌药基地在针对农户承包种植上采取保底回收、实体销售和电商自媒体营销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与万峰严选、广州千鲜汇等签订合作协议,大力推广“直播带货”方式,解决销售问题。其中,红托竹荪通过与宁波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销往浙江;赤松茸与广州千鲜汇签订市场销售订单;香菇销往成都、昆明、广州等地。 今年,晴隆县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种植林下食用菌4000亩,覆盖贫困户2000户,解决固定用工2000个,户均增收2.4万元以上;6000亩林下中药材解决固定用工1200个,户均增收2.4万元以上;解决灵活就业5万人次,发放务工工资500余万元;开发公共岗位185个,覆盖农户185户。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林下菌药种植10497亩,其中林下食用菌3724亩,林下中药材6773亩,带动务工4.8万余人次,群众累计增收480余万元。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