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住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区的8楼,如今已经69岁了,患有高血压、风湿等多种疾病,因腿脚不便无奈被困在了室内。此前,赵老不慎在家中跌倒,尽管身体有所恢复,但她此后在家里走动时,都要用胳膊撑住墙壁借力。时间久了,她家的墙壁上能看出一道道清晰的黑印。“蹲得下去,站起来就蛮费劲了。”赵老说,为了不给儿女们“添麻烦”,如果没什么事情她基本不下楼。(9月22日《法治日报》) 如今在城市中,像赵老这样“不接地气”的“悬空老人”越来越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不少老人生活在老旧小区里,适老性差、出行难、活动空间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如此,进一步加快适老化改造,让“悬空老人”下楼“接地气”,这无疑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抢救性”工程。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这项“抢救性”工程。湖南长沙是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先行军”,2018年,就开始实施“千户计划”,免费为特困老人住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并计划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推进,每年惠及1000户家庭;去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出资,将南二社区作为北京市首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试点,在适老居住环境、出行环境、健康环境、服务环境、敬老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改造提升。 然而,在一些地方,大部分适老化改造还是由老人子女出资完成。据《长江日报》报道,一家2016年前后开始推出适老化改造业务的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接到的订单逐渐增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200多户老人和残疾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其中约有30%是老人或家属自费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这就意味着,适老化改造还只可能局限于一些认知高、经济能力好的家庭,要让“悬空老人”下楼“接地气”,还需要政府部门拿出具有普惠性或者针对性的政策。 再从一些地方适老化改造看,目前也只局限于简单的修修补补。殊不知,住宅适老化改造只是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的一部分,需要进行更宽领域、更多层面的适老化改造,将生活社区和城市公共设施一同纳入。这就决定,除了需要提高社会缺乏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意识外,还得需要提高政府、企业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科学认知,以及提高相关行业发展政策支持得力度,将适老化改造当成应对未来“深度老龄社会”乃至“重度老龄社会”的重大课堂破解,在完善制度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将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条不紊开展。 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方案预测,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3亿人,老龄化率超过20%,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41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4亿人,老龄化率跃升至30%,进入重度老龄社会。只有直面这样的社会形态变化,从而跳出狭义的“适老化”,探索广义的“适老化”,让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以及各种理念都共同适老化,自觉沿着“发展、保障、健康、和谐、参与”的老龄社会战略理念,公众和国家都积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才能让“悬空老人”下楼“接地气”,进而建立一个老年友好社会。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