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实验室,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如此零距离的接触检测样本,存在着极高的感染风险,危险无处不在,一旦操作不慎就会被感染。 “检测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我们的注意力需要保持高度紧张,而且又穿着防护服,所以在实验室里面工作一小时比在外边工作几个小时还要累。” 3月10日,记者见到刚从实验室出来的何坤香医师,满脸都是口罩压痕的她看起来有些疲惫,疫情爆发以来,她已经连续在岗40余天,每天平均检测病毒样本300份,忙的时候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何坤香是黔西南州疾控中心的一名医师,疫情爆发以来,她就加入到了黔西南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小组。 大年初一,刚和家人团聚了两天时间不到的她接到单位紧急通知,要求立即返岗。由于班车停运,做事雷厉风行的她马上联系了亲戚的车辆,在亲戚的护送下风驰火急赶回兴义,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精准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确诊的康复出院的重要依据,也是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的评判标准之一,这项工作至关重要,何坤香深知其责任重大。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我作为一线核酸检测人员,就是应该冲锋在前,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第一准则来要求自己,检测好每一份样本,把病毒给它‘揪’出来。”何坤香坦言,自己也担心是否会感染上病毒,但是转眼一想,要是自己也感染了,那不仅要耽误整个黔西南州的检测工作进程,又要浪费很多资源,所以不管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外面,都会把防护工作做得很充分,她不敢感染,也不能感染。 由于知道何坤香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她的大学导师曾经联系过她,想对她叮嘱一下,却没有联系上。 “有一次我的大学老师给我发微信,因为进实验室忘记了,好几天都没有回复,害我们老师担心半天,还以为我感染了呢!”何坤香和记者打趣道。 柔肩亦担重任巾帼不让须眉 据了解,1994年出生的何坤香,是黔西南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小组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成员。这位九零后医师年龄虽小,实力却不容小觑。大学本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测专业,之后,又考上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去年一毕业就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了黔西南州疾控中心入职。 “说实话,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这么严重的疫情,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不管是在个人体力还是专业素质上,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必须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其中。”在实验室,何坤香独当一面,自己一人也能完成整个核酸检测的所有环节。“以前念研究生的时候,会有相关的实验课题,所以上手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何坤香告诉记者,刚进实验室的时候担心会出错,所以每一个检测环节她都会用笔记下注意事项,再用对讲机请教同事,所以到后面操作起来就容易很多。 “第一次穿防护服进实验室的时候特别不习惯,口罩勒得脸和脖子生疼,摘下口罩时候下巴都磨破皮了,呼吸还特别困难。” 检测一份样本一般需要6至8个小时,因此核酸检测人员在实验室常常一待就是6至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长时间的闷在防护服里面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呼吸不畅、胸闷头疼、口罩勒痕都是常态,但何坤香坦言,最难受的,还是不能上厕所。 “要进实验室之前我都是不敢喝水的,也不敢吃太多东西,每天样本的量都不是固定的,有时候要在里面待一整天,宁愿饿着渴着,不然从实验室出来去上厕所,换防护服,既耽搁时间又浪费资源,经常都是吃一点面包就进去了。”何坤香说,最奢侈的事情就是从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吃上一碗泡面。 以忠诚赴使命 秉初心显担当 谁人心中无牵挂,只因为使命在前,才毅然选择风雨兼程。 一声令下,这个父母眼中乖巧可爱的女儿,刚从学校大门走出来没多久,便毅然决然投入到这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带着九零后的拼劲、闯劲。 “回单位没几天我就想写请战书申请到一线去援鄂,后来因为我的专业原因没能去成,我又一想,这里也需要我啊,我只要在这里尽心尽责的做好工作,也算是一种支援吧。”抗“疫”不分场地,奔赴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战士”,不分昼夜,坚守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亦是“战士”。 因为心疼女儿,何坤香的母亲特意在家炖好了鸡汤,包好了饺子要送来给她补身体。“我叫母亲不要送来了,那几天我每天都是夜班,在实验室一待就要到第二天,根本没时间去拿,而且特殊时期我也不想她跑来跑去。”盘州到兴义往返要3个多小时,何坤香的母亲送鸡汤来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她工作最忙的时候,就算来了,可能也见不上面,于是何坤香和母亲约定:等疫情结束,再回去吃妈妈包的饺子!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跨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现在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要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一定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何坤香目光坚定。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