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云南昭通彝良县人民医院150名医务人员通过昭通日报宣布,放弃申领抗疫补助。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直接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医务人员可以申报临时性工作补助。涉及申领补助人员均表态不愿申报,并表示抗疫系职责所在,希望把补助发给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医务人员。对此,有网友为医护人员的行为点赞;也有网友表示,领归领,捐归捐,这笔补助是他们应得的。(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不愿申报,因为他们觉得抗疫是职责所在。但正是因为自身参与了疫情防控工作,所以他们比常人更能了解疫情防控的工作是多么艰难,需要付出多少精力。同理心和善心让这150名医护人员选择了放弃,希望将补助转发放给的湖北医护人员。他们充分践行着“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关系。”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这150名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体恤同行的善心令人感动。 笔者认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但敬佩之余不应该宣扬,不能成为一种风气。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会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要怀疑医护人员的善心,而是此次事件中150名医务人员均选择放弃申请补助,的确很容易引发网友猜测,统一放弃申报是否是有组织的行为,其中是否有群体压力的影响。善意的初衷经过舆论的发酵变了味,还会让其他选择申请补助的医护人员陷入尴尬的境地。 为什么这件事会引发网友的热议,其背景在于,当下社会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矛盾严重,很多医护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再加上疫情期间出现了许多非一线抗疫人员补助金高于一线人员的事情,人民才会更希望补助能够切切实实落到医护人员手中。这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对医护人员工作理解的加深,体现人民对社会公平的呼吁和渴望。于医护人员而言,补助金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认可和付出的尊重。于社会而言,医护人员得到公平对待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所以抗疫补助应该直接发放而非申领,不管他们最后决定自留亦或是再捐出,都无损于他们的奉献与品行。(罗芳玲)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