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洒满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大水塘山2000亩白茶园,满坡茶苗一派翠绿。去年由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和屯上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在这里共同栽下一株“白叶一号”茶苗,深深根植下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山海情谊。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白叶一号”工程在黔西南大地开花结果,有效激活了全州茶产业大发展。2019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已在50万亩以上,茶叶产量1.7万吨、产值16.26亿元。 黔西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普安县受赠浙江安吉2000亩白茶苗茶园作为一号工程——“白叶一号”感恩茶园,按照“5533”模式建设:“5”即建成脱贫攻坚示范区、感恩奋进展示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区、互帮互助实践区、先富带后富样板区;“5”即一县一业主推、一村一社带动、一户一人就业、一人一亩覆盖、一亩一万增收;“3”即打造全县南、中、北三大茶产业示范带;“3”即推动茶产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一叶带一业,高标准扩大茶园规模 近年来,黔西南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部署,在分析研判发展茶产业的比较优势后,按照“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始终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倾力打造,持续推动茶园增长、茶业增效、茶农增收。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联名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大家把帮扶困难群众这种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消息传出后,各地极力争取,以省为单位,贵州初选在列。2018年6月初,安吉考察团赴贵州开展白茶苗捐赠选址考察,但宁波市对口帮扶的黔西南州并未在考察行程内,闻讯后,宁波市挂职黔西南州领导率先行动,不放过一丝机会,多方沟通协调,成功邀请考察团赴黔西南州普安县考察。2018年7月4日,功夫不负有心人,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贫困村捐赠白茶苗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2000亩白茶苗成功落户黔西南州普安县,成为三省四县获赠茶苗最多的县,成为捐赠安吉“白叶一号”最好的“娘家”。2018年8月7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亲临普安对“白叶一号”项目进行调研,并要求种好“白叶一号”感恩茶、友谊茶。“白叶一号”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宁波的机遇意识和争抢精神是变化的关键“催化剂”。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将感恩茶园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立即成立以州委书记刘文新,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永英为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州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怀着感恩之心、奋进之志,按照“核心示范引领、多片联动推进、做大茶园规模”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引建、企业参建、合作社主建、农户参与”的方式,着力构建“一园两区三带”茶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园”即“白叶一号”感恩茶园;“两区”即江西坡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青山古茶树核心区;“三带”即南、中、北三大茶产业示范带)。 为解决感恩茶园建设中资金需求,快速推动茶园建设,宁波市直接投入帮扶资金800万元,先后协调争取贵州省扶贫办、省林业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共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善茶园路网、灌溉等配套设施;在茶园建设过程中,手把手教种植管理技术,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农学院、溪龙乡黄杜村等茶叶种植专家深入茶园开展技术指导,高标准建成2000亩“白叶一号”感恩茶园。 为做好茶园后续管护,探索建立了“两建三看四要”(两建:建好技管队伍、建好管理体系;三看:一看叶、二看草、三看茶苗少不少;四要:追肥要及时、茶苗要“亮脚”、揭膜要科学、清沟要适当)茶苗管护机制,茶苗成活率在95%以上,茶苗生根扮靓绿水青山。 日以继夜,山乡巨变,不变的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决心和“山海携手、共赴小康”的情谊。 2019年3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在普安主持召开三省四县“白叶一号”茶苗捐赠后续管理现场推进会,对“白叶一号”扶贫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茶苗成功种植、带贫效果逐步显现、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得以充分调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白叶一号”感恩茶园示范建设,在茶苗种植、茶园管护、技术培训、组织群众等方面,为全州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标准,州内望谟、册亨等县市(新区)借鉴这一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目前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已在50万亩以上,茶园投产面积增加到 29.1万亩,茶产业已成为黔西南州十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一品促多品,高质量推动茶产业发展 “普安红”作为贵茶的重要成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得到省委孙志刚书记提名推介,普安35万各族群众,特别是7022户26954名茶农欢欣鼓舞,孙志刚书记讲话的短视频在微信、微博朋友圈刷屏传播。 2019年11月8日,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王小洪亲临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白叶一号”基地实地考察调研,确定在捐赠5台多旋翼无人机帮助普安对“白叶一号”工程感恩茶园开展绿色防控的基础上,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用于补助贫困农户发展1万亩茶园。 2019年5月23日,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率宁波市党政代表团到普安考察调研,决定将“白叶一号”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项目进行打造,这为普安茶产业的进一步提质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确保2000亩感恩茶园即刻投入生产,切实解决“白叶一号”茶叶精深加工问题,普安县既“重眼前”又“思长远”,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良机,在宁波帮扶工作队的牵线协作下,引进全球最大绿茶出口企业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茶叶加工和产品销售,对原茶统购统销,与普安合作建设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对国内名优茶、内销大宗茶和出口大宗茶、深加工茶制品四种类型进行加工,申请注册“携茶”商标。同时,在充分整合福建正山堂和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普安红”全国各地专卖店、阿里巴巴线上销售渠道,切实做好“白叶一号”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使之成为继“普安红”之后又一响当当的品牌,品牌效应凸显引领全州茶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加工、销售有效衔接,着力打造纵向帮扶与横向协作“1+1>2”新模式。 目前全州获地理标志的茶产品达4个,现有规模以上茶叶生产经营主体347家,省内营销点217个,省外营销点136个,2019年全州茶园茶叶产量1.7万吨、产值16.2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1.9%、62.3%。 一产融三产,高效益带富贫困群众 让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按照“1亩白茶苗带动1个贫困人口,1户贫困户不超过5亩”的原则落实白茶产业扶贫利益联结,确保1亩捐赠茶苗覆盖1个贫困人口,带动1个贫困人口脱贫。采取县级指挥部统筹、龙头企业链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企业30%、贫困户60%、合作社5%、土地流转5%的机制。企业30%,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保障。贫困户60%,划入受益村作为“白叶一号”专项积累,由受益村党支部制定方案进行分类分配使用。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按程序审定或经村民评议后发放专项困难补贴;对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户,由受益村党支部按受捐茶苗的份额开设相应的公益性岗位,通过参与环卫、护林、护路、护河、护老等公益性岗位获取报酬和收益;对有劳动能力且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贫困户,按照全产业链参与的要求,让其参与茶园土地整治、种植管理、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环节获取相应报酬和收益,确保茶园覆盖贫困户一户一人就业。合作社5%,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报酬和村集体公益事业投入等,在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使用。土地流转5%,用于2000亩土地流转户的土地增值收益,保障土地流转农户收入稳定增长。 至目前,合作社组建劳务队,积极动员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投入到“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建设中来,贫困户上茶山参与土地整理、种植茶苗每天报酬100元,参与除草、施肥等茶园管护每天报酬110元,440余户贫困户通过参与茶苗种植、茶园管护等实现务工收入205万元,户均增收4660元,确保覆盖贫困人口862户2577人增收脱贫,让贫困户迈出了向茶农转变的第一步。 2019年8月12日,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永英在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白叶一号”基地考察调研指出:要利用生物技术防治茶叶病虫害,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茶旅融合,全面助推脱贫攻坚。 普安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充分借助公安部、浙江宁波帮扶资源,依托万亩茶山资源,以“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建设示范带动,利用好“世界茶源地”“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普安红—中华文化名茶”等国字号招牌以及“古”“早”“净”“香”等茶叶优质特点,着力打造“茶旅一体化”发展,突出茶文化与茶产业的结合,使茶产业从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叶精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不断延伸扩展,实现“一户一人就业、一人一亩覆盖、一亩一万增收”的目标,着力推进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形成一二三产蓬勃发展新业态。 一个项目的追寻,是产业扶贫,更是观念革命;一片叶子的追寻,是帮扶协作,更是寻祖归乡;一份恩情的追寻,是脱贫致富,更是回报党恩。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