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嘉宾
杨仪秀,贵州黔东南人,现居广州,侗族,词曲作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腾讯原创音乐人,成立了“杨仪秀音乐工作室”原创音乐团队,聚集众多优秀原创音乐人,获得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中国音著协主席、《红楼梦》《少林寺》等经典音乐的作者)好评并亲笔题字:“杨仪秀音乐工作室”,创作了大量多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多次获奖,并为多家上市公司创作品牌形象歌曲。
核心阅读
有一种情怀,叫英雄情怀;有一首歌,一开口就触动你心弦,让你不由得感动落泪。这首歌,就是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推出的《守望》!一经推出,《守望》就火了!MV上网仅仅一周,总点击量就迅速破亿,成为网红公益歌曲。
《守望》以“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为国守岛、以岛为家的故事为原型,由词作家周广兵作词,贵州籍侗族作曲家杨仪秀作曲,李海颖演唱,近期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又隆重推出,黑龙江卫视《致敬英雄》栏目也在北京进行了守岛英雄王继才事迹专题录制。
日前,《守望》作曲、贵州籍侗族作曲家杨仪秀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守望》上线
一周点击量破亿
刘学文: 仪秀,作为从贵州走出的音乐人,词曲作家,你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歌曲,有军旅歌曲、亲情歌曲、励志歌曲等等,你能谈谈你的成长之路吗?
杨仪秀: 我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普通的侗族家庭,父亲当过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母亲爱唱歌,从小就耳濡目染,受母亲的影响对音乐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黔东南民族师专(现凯里学院),连续三年综合成绩第一名,毕业时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后来又到北京进一步学习进修。对人文情怀比较关注并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和坚持歌曲创作,目前已创作了几百首歌曲。
刘学文: 你创作了那么多军旅歌曲,尤其是你创作的《守望》,我听了好几遍,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把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把对英雄的歌颂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受感动!你能说说这首歌创作背后的故事吗?
杨仪秀: 我创作了一些致敬英雄,致敬军人的歌曲!包括《守望》《中国退役军人之歌》《我是军人我骄傲》等等。我写他们,是觉得他们真的是最可敬可爱的人!
关于《守望》,当时在接到创作任务之前就从新闻上看到过对英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报道,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当时我就在想,要为这对守岛英雄写首歌。
无巧不成书。这时,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发来邀约,希望能为王继才写一首歌进行宣传。接到创作任务后,顿时感到为英雄而写歌深感荣幸的同时也责任重大。当时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把英雄的情怀表达出来,让大家既感受得到英雄默默的那份为国守岛、以岛为家的守望,那份对祖国深沉的忠诚与爱,那份担当,又把这样的正能量传播开去,让大家学习英雄精神。
开始创作前,我再次查阅了大量的对王继才夫妇以及那座岛的各种报道资料,深入了解、体会和感受他们的生活、工作,期间几度被感动落泪。作为艺术工作者,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和情感拿捏的触觉是必备的,加上多年的创作积淀。就这样渐渐地,歌曲的旋律逐渐在脑海里浮现,呼之欲出,后面就是大家听到的这样了。
当时歌曲加紧制作后迅速发往北京审核,次日,中央军委便将《守望》MV正式推出!歌曲一上线就被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军网、国防部等全国30余家主流媒体推出和转发。仅仅一周,点击量破亿,成为“现象级”作品。非常感谢能得到领导和大家的认可!同时也非常感谢著名词作家、诗人周广兵,歌唱家李海颖老师,我们是个充满正能量的团队!
刘学文: 你为什么对军旅题材情有独钟呢?你当过兵吗?
杨仪秀: 很遗憾我身高不够,没当过兵,但我父亲,我叔叔、堂弟都当过兵,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我深以父亲为荣,以自己是军人的后代为荣。可能血液里就有这种情怀吧!我对于“军人”二字感到特别亲切,对于军人会更多一份敬意和特殊的情感!以后我会继续为英雄而歌,为祖国而歌,为正能量而歌。
刘学文: 谈谈你对“英雄”的理解?你认为和平年代什么人才能称之为英雄?
杨仪秀: 我认为“英雄”就是为国家和人民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人。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舍弃小我,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可称为“英雄”。比如王继才们,比如守护我们、拼了命保护我们的军人们,等等。还有很多默默无闻地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都是“英雄”!
民族音乐需要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刘学文: 你生在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杨仪秀: 有很大影响。文化是我们的根,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和侗族都是热爱音乐、热爱歌唱的民族,有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音乐细胞,我们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还有句话说“歌养心,饭养身”,这是老祖先的智慧,也说明了音乐的重要性。以前有歌师,会把各种题材内容的歌曲教授给人们,包括为人处世、礼俗道理等等,就好像族风族训的传承一样,都以歌曲传唱的方式代代相传。还有人们在生活中,有了各种习俗和节日以及各种类别的歌曲,人们习惯以唱歌的方式来传情达意,比如敬酒歌、哭嫁歌、送亲歌、山歌、情歌等等,以及非常有名的苗族飞歌,享誉世界的侗族大歌等等,都是我们的宝藏。这些民族文化的宝藏,值得我们去传承、发展和思索:音乐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去创作音乐,创作什么样的音乐?
刘学文: 你认为贵州的少数民族音乐如何创新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杨仪秀: 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想我们贵州的很多音乐同仁和我一样,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着探索和努力,大家也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认为,目前还是在摸索阶段,还不够清晰和鲜明,还没形成符号性的东西,我们需要更加开拓视野,放宽眼界。在目前贵州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贵州音乐界需要加快步伐,跟上节奏,甚至咱们应该文化艺术先行,走在前头,为我们贵州的发展打前锋,大宣传。
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对我们音乐艺术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扶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做到的,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一定会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以创新的姿态,带着鲜明的贵州符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咱们贵州的音乐人们一起加油。
心系故乡,“那里有我们祖祖辈辈的魂”
刘学文: 作为贵州人,虽在异乡,你还写了很多贵州的歌,是不是常常想念家乡啊?
杨仪秀: 我心系家乡,所以创作了《贵州人》《大美贵州》《月亮情歌》《心中那首歌》等等一系列贵州歌曲。
出门在外,走得越远,家乡在心里反而越清晰起来。家乡的一草一木,在脑海里都变得更加鲜活,甚至耳朵也变得更加敏感,就像我的《老乡情》那首歌里面写的:“听到乡音就知道是哪个村”“同一片土地养育同一群人,那里有我们祖祖辈辈的魂”!我也会继续创作家乡的歌,为宣传家乡出一份力。
刘学文: 你为什么要创作《贵州人》这首歌呢?
杨仪秀: 因为我是贵州人啊!我想,是血液里的东西在引领我,引领我创作《贵州人》《月亮情歌》《大美贵州》等等一系列贵州歌曲,就像我创作《守望》《中国退役军人之歌》《我是军人我骄傲》等等军旅歌曲一样,骨子里的声音在告诉我,要创作它们!或许这就是永远的乡情,永远的家国情怀吧!
刘学文: 在你的心中,您认为贵州人最可贵的品格是什么?
杨仪秀: 说到贵州人的精神,我就想起也是咱们贵州人、中国著名的策划人王志纲老师的一篇文章——《日鼓鼓的贵州》,里面提到“日鼓鼓的贵州人精神”,他说简单说就是倔、认死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我非常认同,而且我认为贵州人最可贵的品格是“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攻坚克难,永不退缩”,就像我在创作《贵州人》那首歌曲里写的:“翻山越岭只为那片天!”这,就是贵州人最可贵的品格。
刘学文: 祝你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取得更大的成绩!
杨仪秀: 谢谢刘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
来源:贵州民族报
本站文章来源为网络转载:
贵州网 » 从贵州走出的侗族女作曲家杨仪秀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