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全州资讯 时事政务 查看内容

台江县南冬村民族文化调查浅析

2019-11-15 12:59| 发布者: 272794389| 查看: 389| 评论: 0|原作者:

南冬村航拍图全景

 

 

    2019年7月31日至8月22日,在白林海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赴台江县南冬村进行民族文化调查,发现南冬村苗族文化正处在与汉文化融合的良好阶段,其语言、服饰、建筑、交通和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汉文化逐渐得到认可,而南冬传统的苗族文化则更具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从而形成了以南冬苗族文化和汉文化融合而成的特色文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让汉文化走进南冬,也要让南冬苗族传统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南冬苗族文化概况

    南冬村位于台江县台拱镇西北部,是一个传统的苗族自然村落,又称南东。因南冬拥有极具特色的古井、古树和古建筑,所以被评选为传统村落。据调查,南冬村现存古井7个,分布在“ongb ment nanl”“ghab diongl ment”“ghab diongl dab”“vangl bal”四个地点;古树30余棵,且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树种主要是倒鳞树、枫树、松树、杉树几种类型;古建筑主要是指南冬老寨的干栏式木房建筑——吊脚楼,这种建筑主要由堂屋、厢房、猪圈、厕所等几个部分组成,现有大小不一的吊脚楼约196栋。
    此外,敬桥节和四大家族也是南冬村的突出特色。南冬村每家每户都有自家的“桥”,每年农历二月二,南冬村民都会根据传统仪式敬桥。敬桥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敬自己家的桥,如“故等金桥”“李公忍博桥”等;其二是集体敬南冬桥。四大家族分别是李、王、邰、杨,不掺杂其他姓氏。

南冬民族融合的背景

    清朝以前,南冬苗族就曾或多或少接触过汉文化。由于地处偏远,社会封闭,不通晓汉语。据《台江县志》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决定开辟苗疆,镇远知府方显至台拱诸寨招抚苗民,登记户口,赐苗族汉姓,编设保甲。”这是中央政府进入台拱等地区,登记苗民户口,建立对苗族人民直接统治之始。据《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记载,时任贵州提督学政、山西道监察史的晏斯盛在清代雍正十年十月《奏台拱寨苗聚众攻营折》中提到“南东”地名,证实了清政府与南冬苗族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交往交流的史实。“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厅设置,安屯设堡,汉族人民开始进入境内,以及以后兴办教育、开辟集市等,提供了汉语语言环境”,这是汉文化与台拱及其周围地区接触汉语的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台拱、施洞等地的乡镇上苗汉两种语言都在使用,但是广大村寨地区还是以苗语为主。“民国四年(1915年),台拱县设中、东、南、西、北区……辖南省、南冬、交碾等寨”,南冬成为中区的一个行政村寨。

南冬民族文化融合的几个方面

    回顾历史,虽然南冬经历了一次次苗族人民起义直接或间接的波及,教育、集市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经济总体水平较为低下,田少山多,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困难,因此南冬民族文化融合存在局限性。南冬苗族民族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应该是21世纪初至今,伴随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南冬诸多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经济方面。过去,南冬主要以传统的男耕女织、养殖渔猎为主。现在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模式,依据南冬的特色建筑发展旅游业和农家乐产业,如锦绣苗庄、南冬姊妹岛鱼儿庄等。南冬传统村落的建设、农家乐的发展,将会吸引大量游客走进南冬,促进南冬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在服饰方面。南冬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穿自己的民族服饰,日常生活中穿便装,遇节日庆典则穿盛装。现在南冬仅有中老年妇女的便装仍旧以圆领右衽纯色上衣和黑色长裤为主,男性及青少年的便装则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样式。南冬当地的盛装是“方你型”,但是随着南冬对外交往交流扩大,南冬的盛装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呈现出极具现代化特征的南冬服饰文化。
    在教育方面。1946年,王裕寿在现今南冬一组创办了第一家私塾。1954年,在现今南冬村委会旧址建立了夜校。1985年,木房结构的南冬小学修建并投入使用。南冬虽然存在过私塾、夜校、小学等教育机构,但由于当时经济落后,家庭贫困,能负担得起学费的学生少之又少。21世纪以后,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苗族儿女接受文化教育,出现许多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语言方面,经历了“只会苗语”到“苗语强汉语弱”,再到“苗语汉语并重”的发展变化,显示了汉语和苗语相互交融发展的过程。
    在交通方面。在南冬村公路未修建之前,南冬村以“羊拔”(vangl bal)所在地为出口,经“哥打”到台江县城。但是那条路路程较远,且沿着山腰绕来绕去,素有“九里十三弯,马跑十三天,有水不够猫喝”的说法。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2014年,西施旅游公路南冬段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加强了南冬人民与外界的联系。
    在生产生活方面。2003年,水泥电杆增高,居民用电更加稳定和安全。2013年,太阳能热水器走进南冬。2019年,太阳能电灯照亮南冬新村和南冬老寨。过去的犁、耙、碓、甑子等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犁地机、打粉机等现代化生产生活用具。随着南冬村现代化的发展,南冬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基本实现了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关于南冬民族文化融合的思考

    从南冬民族文化融合的几个方面不难看出,南冬民族文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高频度的汉文化融入和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推动。
    南冬民族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在南冬苗族地区传播,促进南冬地区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合理利用其他民族文化中适合南冬地区发展的先进知识、技术,为南冬的发展添砖加瓦。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南冬有许多传统的苗族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如一些传统的习俗不再沿袭,青少年听不懂老一辈讲的一些苗语名词,青少年由于长期在学校学习,南冬老一辈女性的刺绣手艺逐渐失传。针对这些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客观问题,南冬村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措施,抢救南冬苗族传统文化的工作迫在眉睫。
    南冬民族文化特色明显,其保护传统苗族文化的方式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南冬苗族文化的优势,大力宣传和保护南冬传统的苗族文化;二是南冬作为传统村落,要注重开发旅游资源,保持原生态,尤其是加重对南冬古建筑、古井、古树的保护,并结合现代信息化影像技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三是保持南冬传统节日的原状,元宵节、敬桥节、吃新节、苗年等传统节日应该发展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走进南冬;四是南冬新村的农家乐产业是南冬经济发展的契机,应该抓住机会,扩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学习其他地区农家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不搞完全“外化”,亦不墨守陈规。
    在南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避免南冬苗族文化消亡,就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经济是推动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不起来,南冬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也要因时制宜发展文化,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南冬村要充分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发挥经济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让文化融合保留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2017级文博专业本科生,参与调查成员:刘欢欢 王柳清 游 芸 阮树杰 周仁浪)
来源:贵州民族报

本站文章来源为网络转载: 贵州网 » 台江县南冬村民族文化调查浅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