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在线讯 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贵州精神”的发源地。 喀斯特、高海拔、石旮旯、山重山,曾让冷洞村被喻为“兴义的麻山”。炸石造地、金银花、滴灌、温总理,却让冷洞村“一夜成名”。 近些年,“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冷洞人在朱昌国的带领下,借助各级各部门的支援,在崇山峻岭间“辟”出了一条条通村通组路,拉近了冷洞人与党和政府的距离,也为漂泊在外的冷洞人铺筑了回迁之路。 在石漠化的山脊上,金银花是冷洞人创造的一个致富奇迹。今年,冷洞的金银花又迎来了丰收,预计能为群众人均创收4000元。经历2010年的那场大旱,金银花与冷洞人一样,在石旮旯里把根扎得更深。 路修通了,新房盖起来了,致富产业有了,冷洞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然而,缺水依旧是制约着冷洞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了寻水,让朱昌国这位全国的“明星”村支书踏破了鞋,急白了头,操碎了心。前些年,带着政府的补贴,朱昌国领着村民一口气修了286个水浇池、 486个水窖,有效缓解了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兴义市委深谋远虑,提出到2015年在全州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冷洞村作为全市同步小康的重点村,各项指标均已接近小康指标。难道冷洞村将成为一个靠喝“望天水”的小康村吗?这是冷洞村群众心中的一根刺,更是朱昌国支书内心深处的巨痛。 “战天斗地”是冷洞人特有的气魄和胆识。2010年大旱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冷洞村人打井,失败,再找水,再打井,前后经历了15次打井失败。打井的艰辛与失败的沮丧没能挡住冷洞村人寻水的步伐。年初,听说位于冷洞村与隔壁干嘎村交界处的一个洞穴里可能有水源,朱昌国带着几名村干部立即赶来,可在那里只见到洞口有一潭死水,没法确定水源的位置和流量。 历经数次打井失败,朱昌国和村民们没有贸然行动,朱昌国请来了水纹、地质等专家。经过勘察,专家们只能推断这里有一条地下暗河,由于洞穴内地形复杂,暗河的渗透流向不明,如果没法准确定位水源的具体位置和流量,这井还是没法打。 朱昌国和村民们不想放弃这次希望,他们决定进洞探寻。朱昌国带着几名识水性的村民,穿上游泳衣,戴上带矿灯的安全帽,跳入初春冰冷刺骨的水中,向洞内游去。漆黑、寒冷、湿滑以及未知的危险,他们相互搀扶、相互鼓劲,游一段,爬一段,走一段,经历大约20分钟惊心动魄,他们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沿着水声游去,他们看见了一股桶口般大的清泉从缝隙中流出,“找到了!找到了!”几个热血男儿撕心裂肺地喊,继而相拥而泣。 通过GPS定位,水源点距洞口764米。经过全方位的勘测,最后将打井点确定在700多米高的半山腰上。 今年6月,朱昌国又请来了打井队,村民们用人力背来石块,在陡坡上铺设了一条崎岖山路,并将打井设备一件一件地扛到打井处。经过10多天不分昼夜的连续奋战,钻到地下260米的深处,终于打通了水源点。 “这股水非常大,每小时能抽大约80吨,除了能解决全村的人畜饮水,还能满足生产灌溉用水。”朱昌国接着说:“接下来,我将带着我这张“兴义最厚”的脸皮去请求水利部门和供电部门,帮忙安装提灌设备和铺设供水管道,争取在春节前实现户户通自来水。” 这口深井,将让冷洞村人彻底告别喝“望天水”的岁月。缺水,不再是这个喀斯特石山村落永久的标签。改天换日,石头开花,石漠取水,冷洞村人总能绝处逢生,书写传奇,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诠释“贵州精神”真谛。 走进冷洞村,站在“贵州精神”展示长廊上,看着一栋栋林立的洋楼,一座座挂满翠绿的石山头,一条条蜿蜒在山腰的水泥路,一辆辆骋在公路上小轿车,一张张被晒得黝黑的笑脸……我们没能亲身体验冷洞人曾经经历的苦难,但眼前的一切,让我们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震撼!我们的耳畔似乎响起了山间清泉流淌的声音,脑海浮现一幅孩童戏水的画面…… 祖国的农村最缺什么?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通讯员 张永明报道)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