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春秋的仁爱坚守 ——记“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杨发逵
金州在线讯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对于兴义市则戎乡的韦光泉而言,他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患脑梗塞病重长达6年的时间里,他遇到了一位至亲的孝子,不仅帮助他减轻了病痛的折磨,而且病情也逐步得到了康复。 杨发逵在检查中对枪弹安全 “如果没有杨发逵这么多年的照顾,我不知道能否活到今天。” 回想起6年来的病痛历程,韦光泉不仅潸然泪下。 杨发逵在敬老院看望残疾孤儿 杨发逵,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后勤处正连职助理员,来自云南腾冲的一名小伙子,高高的个儿,话语不多,显得有些憨厚腼腆。 杨发逵在敬老院看望慰问_ 2007年9月,时任兴义市中队队长的杨发逵在则戎乡中学军训时,得知班上一名布依族学生韦厚花的父母双亡,爷爷韦光泉长期卧病在床,家里的开支只能靠年迈的奶奶捡拾垃圾维持生计。面对家庭的重负,年幼的韦厚花也面临辍学的危机。 军训结束后,杨发逵四处打听,终于在距城30多公里山脚找到了韦厚花的家,50平米的土砖木屋显得破败萧条,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口煮饭的铁锅。韦光泉躺在床上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见到眼前的一切,杨发逵有说不出的难过,他当即掏出500元现金交给韦厚花的奶奶,希望能够为家里添点像样的家具。 回到中队,杨发逵坐立不安,韦光泉老人的窘迫家境不时浮现在眼前,他利用部队集中学习的时机,深情地向官兵讲述了韦光泉一家的生活状况,倡导大家“少抽一包烟、少吃一包零食,主动献出一份爱心”。在他的倡议下,官兵们纷纷慷慨解囊,你10元,我50元,一次性就凑齐了3000多元现金。当杨发逵把这些钱悉数送到韦光泉手里时,老人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物质上的援助治标不治本。只有帮助韦光泉老人治好病,才能让全家人看到生活的希望。杨发逵先后多次带老人到当地医院治疗,但病情始终未好转,他还是不死心,又先后3次利用休假的机会,带老人到贵阳、昆明等大型医院诊治,但都收效甚微。 杨发逵也曾一度沮丧彷徨,但每次听到韦光泉的呻吟,他又良心发现不应该放弃。于是,又多次辗转到乡村和外地,寻求各类草药偏方,一一给老人熬制煎服。 在那个本是年轻人收获爱情的季节里,杨发逵放弃了多个战友为他介绍女朋友约会的机会。每个星期周末,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照顾老人的身上,每次赶到韦光泉家里,总是要买有营养的食品带过去,一呆就是一整天,不是洗衣做饭、端屎端尿,就是搀扶老人活动身体,陪他聊天。临走时,还要帮助老人擦洗身体、剪指甲,每次总是待老人安静地睡着后,他才拖着劳累疲倦的身体返回部队。 寒来暑往,杨发逵的爱心坚守一直持续到2011年,中队许多官兵也加入其中。当年10月的一个周末,杨发逵像往常一样来到韦光泉家,照常帮助料理家务,照常搀扶老人散步、聊天。突然,老人精神焕发,他让杨发逵松开自己的臂膀,自己试图丢弃了拐杖,奇迹发生了,韦光泉终于单独站立了。在杨发逵的鼓励下,老人又艰难地向前迈出了两步,看到眼前的景象,两人高兴得相互拥抱,韦光泉也激动得嚎啕大哭。 为了让韦光泉尽快恢复独立生活,杨发逵专门请了探亲假住在老人家照料,他千方百计让老人吃好,逗他开心,每天三餐服侍老人吃药,帮他洗头、洗脚、按摩身体,让老人的身体恢复很快。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发逵的精心照料下,2012年年初,韦光泉老人终于可以单独下地走路了,杨发逵还是隔三差五看望老人,一家人脸上逐渐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韦厚花也慢慢卸下了思想包袱,上学读书也安心了。 杨发逵的事迹一时在警营内外广泛传颂。2011年10月,贵州省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表彰他为“贵州省十佳助老服务志愿者”;2013年1月,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表彰他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通讯员 万新文摄影报道)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