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梯村人的幸福生活
——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定点援建乌沙镇普梯村记事 导语:武警贵州省总队黔西南支队多年坚持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积极参与驻地经济社会建设,以扶贫帮困、助学解难等实际行动为维护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受到驻地群众的广泛赞誉。该支队多次被国务院、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武警总部表彰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抗旱救灾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刊发支队官兵定点援建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的报道,以此向可爱的子弟兵致敬。
金州在线讯 盛夏时节,记者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革居小学看到,孩子们正在教室里认真学习,朗朗的读书声在山间飘荡,村民们围坐在一旁小憩,他们一边品尝着今年丰收的水果,一边谈论着如何提高辣椒等农产品的产量…… “没有武警官兵的真心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该镇人大主席卿荣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支队领导、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我们的帮扶却从没间断。”说起武警官兵和普梯村民的故事,当地干部群众满怀感激,有说不完的话。
路不通,武警官兵就和村民一道开山炸石,昔日的泥泞路已变成一条“致富路”
普梯村,坐落于乌沙镇西北部,这里山高路陡、群山环抱。每逢赶集、看病,村民翻山越岭至少要走上2个小时的泥泞山路。
“路不通,村民们种植的艳红桃运不出去,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桃子一个个烂掉;就连卖猪,每斤都要比市场价低1块钱。”时任普梯村计生主任文建学告诉记者。
修路,成了普梯村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2010年8月,武警黔西南支队主动承担起为村民修路的重任。他们积极向地方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从有限的家底经费中挤出36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先后出动车辆270多台次、兵力3000多人……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一条7公里长、平坦硬实的水泥路将普梯村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彻底解决了生活用品难进、农产品难出的问题。警勤中队中士胡江是第一个将车开进村里的人,他说,村民们吹起芦笙、唱起山歌、跳起舞蹈欢迎的情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路通了,普梯村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以前靠人力背负,一趟最多背百十来斤,现在到了销售季节,就会有10多辆车到家门口收购,农产品远销到云南罗平、富源、昆明等地区,农户每年增收最多达3万元以上。”尝到甜头的村民李兴体扳着指头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去到村里,只要你穿着军装,村民就会笑着打招呼,邀请你到他家去做客。”支队政委邵恩胜说:“每名到过普梯村的武警官兵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布依群众淳朴的感激之情,看着村民们幸福的笑脸,让人感动,也让人欣慰。
” 用水难,武警官兵就和村民一道修建提灌工程,昔日靠“人扛马驮”,如今已有了“幸福泉” “普梯住在半山坡,年年干旱实在多,黄泥河水门前过,只是看着喝不着”。当地流传这样的一句顺口溜,生动描绘了普梯村人的用水困境。
黄泥河水之所以“喝不着”,是由于它距村寨的垂直高度有300多米,山路蜿蜒曲折10多公里,村民喝水只能靠人扛马驮。
2010年贵州遭遇百年大旱,武警官兵到这里送水了解到村民长期缺水的情况后,决定帮他们解决这个“老大难”。
说干就干。当年4月,由武警支队牵头,筹措92﹒6万元的饮水工程正式开工了。
“武警官兵跳进河中,肩扛手提,挖出5米宽5米深的井,连续挖了3天但从没人叫苦叫累。当兵的为我们做好事,很多人手脚肩头都打出了水泡,真的太苦了。”说起当时修建提灌工程时的情景,该村革居组村民向翠先仍然记忆犹新,“在子弟兵的带动下,本来村里通知1户出1名劳动力,但没想到,在家的所有村民都来了!”
6月17日,流淌千年的黄泥河水终于爬上了高高的山坡,流进了普梯村民的家中,2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的饮水梦终于实现了。当清凉的河水从水管流出时,罗开芬老人流着泪将第一瓢水捧给了身上还裹着泥浆的武警官兵:“自从嫁到普梯村,背水几十年,背都背驼了。没想到我还能吃上自来水……”
“我们就想为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武警黔西南支队支队长雷波告诉记者,为解决普梯村周边5个村寨近2000户村民人畜饮水困难和1万亩农田及果林的灌溉问题,经支队多方筹集资金500多万元的二级提灌站已经完成前期的招投标、勘察论证等工作,并已开始动工,建成后,普梯村及周边的5个村寨将彻底摆脱饮水困难。此外,支队还建立了定点援建办公室,开设了专线电话,只要村民需要,武警官兵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村里。
致富难,武警官兵就和村民一道出谋划策,昔日的贫困村已成为一张远近闻名的“致富名片”
村委会建起了党建学习室和科教活动室,里面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及各类科普书籍;30多户村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200多户“土墙人家”新建或翻新了房屋;以烤烟、经果林、蔬菜、花卉、林下养殖为主要内容的5个1万亩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两年前,在武警官兵的动员下,贷款买了中巴车,跑起了运输,终于成为村里首批‘脱贫户’”。说起武警官兵定点援建后的变化,村支书郭成林不禁感概万千。
记者了解到,为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武警官兵组织开展了“帮建进支部、政策进村庄、信息进农户”活动,定期协调地方专家到普梯村举办“科技兴农培训班”,培训村民3000多人次,培育农业技术骨干12人,指导村民种植桃树、李树近6000亩,人均增收近3000元。今年初,支队又帮助村民引进辣椒种植项目,建成了千亩无公害辣椒基地,并与“半边天老干妈合作社”签订了辣椒产销协议。
“以前这个村的年轻人娶媳妇都困难,现在连黄泥河对岸的云南省富源县十八连山镇的乡亲都羡慕他们,邻村的许多姑娘都愿意嫁到这来。”陪同采访的乌沙镇副镇长郑绍坤笑道:“现在,普梯村已经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一张‘名片’。”(通讯员 万新文 周祥 田胜平 邓刚报道)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