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罗大佑这首1980年代的歌曲《童年》,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当年的孩子可以期待着放学后的游戏,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假期。而现在城里的孩子不仅离真正的假期越来越远了,除了学习和考试外,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活中还有别的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月19日,福州市长乐陈女士的女儿小乐(化名)从小学到初一,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但是,让陈女士担心的是,女儿今年回来过年时,亲戚朋友只要提到学习,或者问她在学校的情况,她就大发脾气,不让问。有时候整晚不睡觉做各种习题,不吃饭,几天见不到她笑一下。陈女士带女儿到福州的医院问诊,没想到医生诊断出,小乐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患上抑郁症,需要服药调理。 一个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年龄就得了抑郁症,需要看心理医生,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在报道中医生把这一切归因于家长时,显然是没有看到中国教育的大环境。家长确实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家长确实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在一切“以分数论英雄”的背景下,哪一个家长敢拿孩子的学习开玩笑,就算面对着孩子的满脸愁容,也会狠下心来,配合学校和老师,把“绑架孩子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减负喊了很多年,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而实际上一切依然故我。升学的方式没有改变,高考[微博]的制度没有改变,分数、升学率关系着学校、老师的前程和“钱途”,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减负和素质教育只会受到抵制。于是,学生“压力山大”,学生当中跳楼的、服毒的、割腕的新闻屡见不鲜;学生的身体越来越差,军训时学生一倒一大片;有些学生成绩好,在自信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如玻璃般脆弱的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成绩、升学率上时,自然就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怕的是,将来人们将听到看到更多这样的消息,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年龄也会越来越小。这是家长、老师所期待的结果,抑或是教育的目的? 中国应试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