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旅游快讯 查看内容

揭秘黔西南州文化是旅游的魅力所在

2013-1-7 11:56| 发布者: 小外| 查看: 1537| 评论: 0
摘要: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已成为黔西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文化使旅游具有深厚的底蕴。文化,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可以为旅游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撑、鲜活的时空位置,使旅游目的地具有令人着迷的长久吸 ...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已成为黔西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文化使旅游具有深厚的底蕴。文化,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可以为旅游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撑、鲜活的时空位置,使旅游目的地具有令人着迷的长久吸引力。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感受、体验、欣赏一个地区独特文化的过程。没有文化,意味着旅游目的地的魅力缺乏,甚至丧失。

       黔西南州具有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机勃勃的当代文化。距今2.4亿年的三叠纪地质发掘,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生物演化的迭荡起伏。保存下来的异常丰富的三叠纪一侏罗纪初期稀有地质、古生物遗迹,壮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构成了我们今天能够在黔西南州随处都能欣赏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正如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开篇指出的那样:“某些因素形成了文明……首先是地质条件。”黔西南州喀斯特的山地构成了黔西南文化系统的物质基础,以万峰林所在地的纳灰河流域及其众多的布依族村寨、田园,构成了黔西南州具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的文化基础。也让我们在自然风光为代表的旅游观赏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山地与河流、民族的生机与苍茫的大山和谐共存,互相依托的生命乐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变化过程、贵州龙化石、锥状峰林及其天坑、地缝、漏斗、天窗、竖井、伏流和全世界唯一的两个地质绝品双乳锋、马岭河峡谷,既是大地贡献给我们的文化基石,更是黔西南州旅游文化的精髓,呈现给旅游者的是我们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12000年前的“兴义人”记录了先人们的辉煌历史。遗址出土的旧时器时代的“锐棱砸击法”石器为代表的246件石器,展现了“兴义人”所代表的该时期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一柄通体光洁如玉的骨刀,一把刃面呈45°的鹿角铲成为全世界石器时代绝无仅有的精品。普安铜鼓山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量兵器和石范、陶模,揭开了古代夜郎国军事中心和青铜器、兵器工厂的神秘面纱,夜郎文化有了确凿的地域物证。交乐铜车马、抚琴俑、说唱俑则向我们展示了汉代时期黔西南州的物丰民裕、文化经济高度发达的活生生的社会面貌。369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两次在黔西南州留连往返。向天下的读书人惊呼:“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众多的喀斯特精华景观使得《徐霞客游记》关于黔西南的记述成为今天的旅游者不忍释手的原版“贴士。”直抵城厢的安龙招堤,除了倚翠偎红的十里荷塘标榜了明清以来这方人士的清风古雅、风流飘逸的闲情,更让旅游者徜徉在明代王朝的悲怆流离之中,“十八先生”的悲壮史实,让我们记住了中国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晚清体仁阁大学士、湖广总督张之洞十三岁所撰《半山亭记》中一唱三叹的“我是老大人”的自信,自豪,无不让人联想起往后毛泽东郑重地告诫和教导我们的:张之洞是少数几位不应当被忘记的近代中国人之一。黔西南州作为地处西南一隅的偏僻之乡,教育使得兴义成为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全省翘楚。地位显赫的刘、王、何三姓,“教育出人才,枪杆子出政权”是他们的最好写照。由教育发达衍生了贵州军阀史的“兴义系”,成为民国时期贵州军政的主宰。1902年清朝廷颁发《壬寅学制》,到1905年,兴义13名小学生报考贵州通省公立中学考试,囊括了第一到第十三的名次。一大批黔西南学子留学海外,何应钦成为这批人中的代表人物,何应钦家乡泥凼也因此成为了人文景观旅游目的地。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中的悲壮岁月。在不屈不挠的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历史在黔西南的大地上留下顽强抗日、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的宝贵记录: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它是特殊的历史记忆,是抗日战争的宝贵实物,更是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写照。蜿延曲折的4公里24个弯道,记载了历史,记载了一段特殊非凡的文化,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经典,成为中国汽车运动的一个新的项目:汽车爬坡赛的唯一场地。

        民族文化是黔西南州文化中的瑰宝。农耕文化、稻作文明在黔西南州与山地文明相生相伴。作为原住民的布依族、苗族同胞,不仅保留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农业文明成果,而且通过服饰、歌舞、建筑、习俗的代代相传,既承接了先辈的精神又展现了不断丰富的区域性民族文化。特殊的民族符号构筑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以服饰牢记血脉,用歌声叙述历史,用建筑记录生活,以敬畏保护自然成为黔西南州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一百多万布依族聚居的黔西南州,“白、黑、蓝”的传统服饰因居住区域的各异,展现出了多彩的款式,其丰富性与独特性表达了布依族以水为邻,以山相伴的生命观、环境观。贞丰的纳孔、纳蝉,安龙打凼,晴隆黄金,册亨巧马、板其,兴义纳灰、南龙等是布依族村寨的代表。《铜鼓十二则》、《布依戏》、“查白节”、“六月六”、“三月三”、“八音坐唱”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构成了黔西南州民族文化的洪钟大吕。“五色糯米饭”、“搭梁粑”、“八大碗”、“枕头粽”和布依寨子、房梁上飘荡的米酒醇香,使我们品味到了布依族人民的真实生活。黔西南的苗族同样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作为一个不断迁徙无文字的民族,他们与其他民族在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自我保护、自我认同和自我传承意识来维系生存和繁衍。服饰是苗族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之一。苗族的服饰记录了民族生存繁衍、内部秩序、信仰与伦理、历史传统等大量的文化历史信息。尽管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岁月的历程,仍然没有遗失其独特的文化。安龙鲁沟、洒雨、兴仁的鲤鱼坝、望谟的麻山,晴隆中营、金竹凼、贞丰珉谷等地的甚至语言都不相通的苗族支系,共同构成了黔西南州苗族的五彩班烂文化系统。可以说,要理解、知晓苗族文化,弄懂苗族不同支系社会成员身份,服饰是以再现和复活历史的方式维系着现实生活。如晴隆长流一带的苗族所展现的服饰就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他们的长袍大袖与贞丰的苗族女性的“背牌”,让我们触摸到“贯首衣”、“桶裙贯首服”这一被沈从文先生称之为“中国服装历史的活化石”的中华民族最古老服饰的遗存。晴隆三宝彝族乡是彝族中的一个独特的支系。他们因年代太遥远,又长期处于“文化孤岛”状态,使得“阿妹戚托”这个舞蹈成为目前该民族在文化领域最亮的招牌。他们与凉山彝族的文化是相通的,但鲜明的文化特征使其熠熠生辉。

       黔西南州的文化灿烂、厚重,源远流长,区域性的特色和地域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唯一性、差异性使其成为展现独特风采的灵魂,为旅游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支撑。历史文化经过千百年的锤练和伴随生活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新的文化,已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旅游的巨大魅力所在。因为有了文化,旅游不仅是观光,而且成为享受文化盛宴的愉快过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