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流乡双龙村,见到了期盼已久的北盘江苗族传统的“傩戏”文化展示表演。
“傩戏”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傩戏(舞)、傩文化的调查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起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曾引起专家学者关注。傩文化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戏、傩神、傩面、傩器、傩画、傩坛(堂)以及有关的医疗、娱乐、建房等活动。
晴隆县长流乡、中云镇地处北盘江腹地,属喀斯特地貌山区。在当地民间遗留下来的“傩戏”主要分为祭祀、正戏、喜庆、娱乐等。演出人员需戴面具、穿服饰,面具称为傩面具。
据了解,明洪武初年,朝庭为统一全国而集军十余万,南征云贵,北盘江中上游区域居住的苗族(喇叭苗)先民,则是“调北征南”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喇叭苗先民随军南征,先民即奉命在北盘江中上游沿岸施行“戍边屯田”之政,其“傩”文化亦随之进入盘江地,是该军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志办工作人员深入中营、长流一带,发掘出当地苗族傩文化“大牛角”和“小牛角”即“文戏”和“武戏”两大类表演形式。前者以舞(武)为主要表演形式;后者重于情节,有故事和矛盾冲突,均在苗族“庆坛”时展示(现)。
据悉,长流乡苗族傩文化内容有民间故事、表现苗族迁徒、生息、繁衍的过程,也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精彩片段内容的表演。
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晴隆境内的北盘江畔,苗族聚居区的“傩”文化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苗族傩文化的传承,有待引起重视和深度发掘整理。目前,表演“武戏”的人年纪都在60岁以上,需要更多的年青人来学习,以便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