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彭而述有一首题咏花江的诗:“铁索黑水旧知名,天水曾当百万兵。试问临邛持节客,当年何路入昆明?”诗中所写的“铁索”指的就是这座花江铁索桥。从明代开始,政府曾几次在这一带建桥,要么被洪水冲垮,要么毁于贼寇。清代光绪年间,军门蒋宗汉竭力筹款建桥,历时6年之久,终于建成了这座长71米,宽2.9米,距水面高约70米的铁索桥。铁索桥历经百年风雨,几经洪水冲击,抗战期间又遭日本飞机轰炸,至今依然寒光闪闪,岿然不动。
这座桥既是连接贞丰和关岭的纽带,也是贵州和云南交通道路上的一把锁钥,一个咽喉。对岸的古驿道直通关岭的花江镇,再经由黄果树瀑布直达安顺、贵阳,贞丰这边的古驿道则经由兴仁、兴义直达昆明。1952年,一群羊从桥上经过时,将铺在铁索上的大木坊踩断,贵州省交通厅于1953年将其修复。1984年,贵州省政府再次对铁索桥进行维修,使其更加牢固、美观,并在桥头建了一座六角亭子。位于上游板贵乡的花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这里便逐渐冷落下来,铁索桥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物而存在了,所以在1982年贵州省政府便将它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索桥南岸贞丰县境内的古驿道上,有一条由许多大小摩崖石刻、石雕连接而成的书法艺术长廊,集中在桥头的有“飞虹”、“花江桥”、“万缘桥”、“功成不朽”以及一些候桥的记功碑等,可以让人回味久远的历史,抒发思古幽情。 |
望谟人保财险:道路基金暖人心 救急扶危获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关于州政府办沙井街门面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