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旅游快讯 查看内容

布依族铜鼓十二则

2012-10-23 08:21| 发布者: 梁学江| 查看: 254| 评论: 0
摘要: 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主要分布在龙场镇对门山村。据有关专家、学者多年来研究、考证,布依族是当今贵州使用“灵山型”铜鼓最普遍的一种少数民族。明清以来,贵州方志中记述“仲家”(今布依族)使用的铜鼓比比皆是 ...

    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主要分布在龙场镇对门山村。据有关专家、学者多年来研究、考证,布依族是当今贵州使用“灵山型”铜鼓最普遍的一种少数民族。明清以来,贵州方志中记述“仲家”(今布依族)使用的铜鼓比比皆是。“仲家”在明清时期,喜欢在铜鼓上刻字,托明(孔明)所造,籍以抬高身价。近年来根据最新资料表明,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布依族使用的这一面铜鼓竟是贵州少数民族中唯一的属两广类型的灵山型鼓,两面铜鼓有雌雄之分,有上千年历史,其铜鼓十二则为贞丰布依族所独有。长期从事布依族铜鼓研究的贵州师范大学讲师、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员、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秘书长蒋英观看对门山村的铜鼓后说:“该铜鼓属唐末灵山型铜鼓中的晚期作品,是贵州发现的铜鼓中最古老的一种,可以说是打击乐的源头之一。”

    贞丰县龙场对门山保存的雌雄铜鼓,雌铜鼓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足径57厘米,重23公斤,是粤式铜鼓中最小的。鼓身为三段式,胸、腰、足界线分明。鼓面双弦分晕、共四晕,晕间无纹。鼓心光体十二芒,鼓面最外圈有四组蛙足痕。鼓面伸于胸外、无垂帘。鼓身亦为双弦分段,足部有四种双弦纹耳为细辫扁耳。从鼓体的大小及纹饰已消退的情况来看,这面鼓可能产生于唐代。雄铜鼓通高27厘米,面径47厘米,足径49厘米,重16公斤,鼓身为三段式,胸、足、腰界线分明,鼓面双弦分晕,共四晕,晕间有纹并有象形图案。鼓面为宫、商、角三音,鼓圈为徵、羽两音,组成了民族五音调,调子有快板、慢快板,快板击而高亢,慢板悠扬如歌,其音色纯美,音质雄浑、厚重。

  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则,主要分布在贞丰县布依族聚居的村寨,逢节庆和红白喜事或其它大型活动时,由寨老组织,用两面古老的铜鼓悬挂于木架或堂屋中央,用竹片敲击铜鼓,演奏十二则。

  布依族至今还流传保留了节日、丧葬使用铜鼓这一传统习俗。敲击铜鼓真是“铜鼓之声,怒而击则武,忧而击则悲,喜而击则乐。其意变,其声则变之”。铜鼓十二则内容有两种说法:“第一,古代打仗时进攻、收兵的信号;第二,农业生产十二个月中季节变化的记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