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金州·关注民生 服务电话:18985992826
金州在线 首页 旅游快讯 查看内容

册亨乃言布依戏你看过吗?

2012-10-16 10:16| 发布者: 小外| 查看: 2081| 评论: 1|来自: 水墨金州
摘要:   册亨布依戏,省、州专家学者在编写《戏曲志》时,经过调研认定其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建国初期,称“土戏”。到1953年,布依族族名称谓确立以后,改称布依戏。195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册亨县原秧坝 ...

 

  册亨布依戏,省、州专家学者在编写《戏曲志》时,经过调研认定其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建国初期,称“土戏”。到1953年,布依族族名称谓确立以后,改称布依戏。195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册亨县原秧坝区秧坝乡者术布依戏队作为民族文艺代表前往都匀参加庆贺演出后, “布依戏”才得以公开问世。

 

  1965年,我省举办“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时,县文化馆副馆长黄福春创编的布依戏《三月三》(原名叫《双江口》,主要描写大跃进时期,父女二人围绕是将木棉花卖给私营商贩还是卖给国家收购站而展开了争议),由弼佑公社洒宜戏队组队,黄福春主演,在省城参加汇演获优秀奖,省文化部门才确认有布依戏。时任省文化局局长蹇先艾还欣然提笔亲自修改该剧本,并更名为《赶会》。

 

  正当布依戏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指引下茁壮成长之际, “文化大革命”期间,布依戏被打入冷宫,剧本、服装、道具被焚毁,戏师、演员被揪斗,布依戏惨遭厄运。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布依戏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84年3月26日,中央文化部[文民字(84)第43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举行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优秀剧目录相观摩和召开座谈会的通知”,省文化厅随即派省歌舞团导演孙仲、音乐编导滕树泉和省艺术研究所主任、剧作家皇甫重庆三人,州文化局也派出国家二级编导冯景林,先后深入到者术、弼佑、板坝等有布依戏的村寨调查研究,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一是布依戏虽然有近200年的历史,但为时不算长,还没有成熟,刚刚从代言体到叙述体。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只是进入到戏剧的雏型阶段,而且长期处于自流状态,缺乏扶持和研究。二是没有文学剧本,仅凭记忆和条纲式本子演出,造成不能流传和提高。另外,仅凭戏师的口传心授容易造成变形走样,甚至会产生以讹传讹的现象。如在者术录《薛》剧时,唐天子突然呼唤:“王朝马汉!”把唐朝的张龙赵虎说成宋朝的王朝马汉,唐天子一下变成包龙图,令人啼笑皆非。三是音乐上较单一,未上升到戏曲音乐的板腔体。语言上仅用布依语很难交流传播,观众面受限制。

 

  同年5月,州文化局派出冯景林到册亨县,根据弼佑戏队的《罗氏盛》演出条纲整理改编为四场布依戏《罗细杏》,并着手翻译排练。7月中央文化部派民族文化司研究室副主任陈琪林带队来看布依戏,当月29日到排练地安龙县人民剧场观看后,陈琪林代表看戏小组评价肯定:“是戏,是布依戏。”陈琪林于同年11月2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召开的侗戏《丁朗龙女》、布依戏《罗细杏》座谈会上又说:“布依戏《罗细杏》一看就是布依戏,其他民族打不到。”

 

  1984年9月5日到12日,布依戏《罗细杏》在州里作汇报演出后,又由省歌舞团导演孙仲执导修改。9月15日到贵阳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戏曲”研究汇报演出,25日返回册亨。接着省文化局派汪华奇、皇甫重庆、腾树泉三位老师对《罗细杏》进行了整理改编排练。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于10月26日合成汇报演出,11月12日启程到昆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录相、演出暨座谈会。11月17日《罗细杏》在昆明军区影剧院作首场演出。11月21日晚,云南省艺术研究所专门邀请了该省戏剧界资深专家及学者为布依戏《罗细杏》召开专场座谈会,参会同志一致认为演出非常成功。老戏剧家戴旦先生十分激动地说:“《罗细杏》的演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水平很高,精炼、明快、优秀、动人。这是剧本三个集中所造成的效果:一是人物集中;二是事件集中;三是场景、时间集中。很有民族特点……这个戏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因为它用了特殊的材料,是布依族的生活、布依族的斗争、布依族的婚姻问题。看了很新鲜,不一般。”

 

  历时十多天的观摩、演出暨座谈活动结束后,闭幕式上,中央文化部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林默涵亲授布依戏《罗细杏》“孔雀杯”奖牌。至此,布依戏这一民族戏曲剧种得到国家文化部的认可,在祖国戏剧大舞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1984年,布依戏作了三次大的冲刺:第一次是冯景林导演至州汇报演出,第二次是由省歌舞团孙仲导演至省汇报演出,第三次是由省话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汪华琦执导至昆明演出获奖。三易导演,每次都给册亨布依戏一次提高、升华的良机。

 

  1994年,贵州省文化厅授牌“册亨县乃言布依戏艺术之乡”。1995年,国家文化部授牌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至此,布依戏上升为国家级的戏剧艺术品种。

 

  2001年,省艺术研究所姚桂梅女士专递一快件给笔者本人,题为《文化部请各有关单位提出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姚老师将有关调查要点和事项一并在信中告知。由于当时笔者已经退休,便找到县民宗局领导争取到三百元前期活动费,县民宗局派时任副局长李忠贤带队协同调查。于是,李忠贤、覃国花和笔者三人组成了调查小组走村串寨展开调查座谈,搜集材料。经过近两月的调查,最后撰写出《关于将布依戏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报告》,寄交姚桂梅老师去帮助补救申报。经多方努力,于2006年申报成功。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第一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有了“贵州省册亨布依戏”的名字。

 

  一个剧种的产生、演变、发展与当地的环境、地理、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册亨布依戏的产生是依据本民族丰厚的文学文化艺术为基础内因,然后受到先进的兄弟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有艺术。在过去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南北盘江就是贵州、云南、四川三省通往广西等地的主要交通要道。水路是商路,商路是戏路。黔桂古津要塞八渡江湾经常商贾云集,进行贸易与文化的交往。曾有一位名为麟瑞氏的词人作赋:“八渡住江湾、是西交关、黔粤封疆一水间,从春姐夏红于染、涌出丹颜;守吏严察奸、非同等闲、异服他乡来往艰,斜阳即以轻舟系,空把船攀。”

 

  布依族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孕育了布依族的叙事长诗、布依民歌、布依族民间故事、布依族舞蹈,组成了厚实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如:叙事长诗《安王祖王》《光铁芳》《潘龙兰秀》《十二个太阳》《卜香战雷公》《阿方和嬗琼》等;布依民歌《开天辟地》《十二部大歌》《风俗歌》《说媒歌》《求婚歌》《逃婚歌》《光棍歌》《寡崽歌》《送郎歌》《联妹歌》《探病歌》《性歌》《出嫁歌》等,还有各式各样的盘歌、排歌、可谓浩如烟海。布依族民间故事《甲金》《卜当》《阿甲的故事》《况打歪》《娘夜班》《宝锄》《广岜沙》《哥唔鸟》《光贵弱》《三个姑爷》,布依族舞蹈转场舞、铜鼓舞、竹鼓舞、织布舞、糠包舞、筷子舞、簸箕舞、粑捧舞、铙钹舞等,加上各种祭礼活动中的音乐、舞蹈均可为布依戏的产生铺垫着坚实广阔的前景。

 

  布依戏正是在上述丰厚的布依民间艺术温床中产生的传统剧目。如《宝猫和宝瓢》《盖浪相卜木》《一女嫁多夫》《三接亲》《四女争夫》《四接亲》《穷姑爷》《人财两空》《苦素莲》《胡喜与南祥》《三聘春姑》《杨氏琴》《罗细杏》《转路洞》等一批民族传统剧目,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强烈的爱憎,纯朴的审美意念褒贬、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之鼓舞教育本民族的后人。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册亨县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配合党在各时期的中心任务的新剧目,如《赶会》(即《三月三》)《光荣应征》《自由婚姻多幸福》《李海芳》《六号文件》《三月三的木叶声》《好媳妇》《贺蒙婚盘》《李卜长打铁》等。

 

  由于布依族过去无文字,因此布依戏原创无文字剧本。为丰富布依戏剧目,因而也移植改编了不少其他民族剧目。如《薜仁贵征东》《薜丁山征西》《张峰文》《崔文瑞》《西厢记》《莽蛇记》《薜丁山大占苏保童》《拳龙马在申》《圆梦》《五显王闹花灯》《二度梅》《卖油郎占花魁》《薛刚反唐》《秦香莲》《陈世美不认前妻》《王堂春》等。

 

  据不完全统计,布依戏包括传统的、新编的、移植的各类剧目约一百二十个。布依戏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集中体现于手眼身法步,念唱做打的剧曲特有表演程式。这些程式不但要善于观察擢取运用,也需一批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人做示范、记录传承,并且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品位,才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近年来,册亨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投入巨资,借助外力,打造布依文化名片——大型布依族现生态舞剧《利悠热谐谐》,不失为布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