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舞 发表于 2024-7-18 10:54:38

家庭教育应走出的误区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7-18 10:58 编辑

——“学习大过天”+过度保护       悠悠大事,升学为大。尤其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期,家长觉得这是关键阶段,不容有失。所以,才会有孩子一边在医院打吊针一边写作业的“奇异风景线”,才有男孩刚出院就上学然后再次中招入院的奇闻。   现在孩子有心理问题的不少,有学校与老师的责任,如“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但显然家长的责任更大,因为家长是孩子第一责任人、最终责任人:家长把升学看得比天还大,就会把课内减的负在课外成倍加回来,由此导致课外培训的畸形繁荣;就会把知识学习看得比孩子的身心健康还重要,由此引发亲子关系的紧张及诸多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须知,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初中,首先是获得一个与同龄人一起成长的机会,在日常互动中习得社会化生存技巧,这比知识教育重要得多,也是学校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惜乎许多家长内心已经建立了“学校教育=知识教育”的等式,觉得只有与升学直接显著相关的才有意义。这是第一重本末倒置。      本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家长把认为对的价值观、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正直的人的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孩子要身心健康,除了要生活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之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持健康的常识感及涵养健壮的价值观内核,这样孩子的心智才会有韧性,敢于面对挫折与挑战。      惜乎许多家长自甘把家庭降等为学校的派出机构,把家庭教育降等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这是第二重本末倒置。      两重本末倒置,令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着知识教育学习而转,必然导致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过度干预,如果这也叫做爱的话,这爱的浓度过高,令人窒息。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关心、介入与保护,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度才合适?      某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受到伤害,不管是不是学校的责任,一律怪学校。      总之,家长关心孩子可以理解,但要注意度的把握,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质朴刚健有韧性、灵魂心智价值观壮硕、敢于直面与解决问题的人。------(摘自《南方周末》陈斌 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庭教育应走出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