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舞 发表于 2024-7-15 11:09:49

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要关注这五“态”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7-15 11:14 编辑

       孩子上中小学后,有的家长可能会感到焦虑,遇到一些问题拿不准主意。有的家长调侃因辅导作业或教育孩子被气得心口疼、血压升高。适当调整心态       家长们最大的担心是怕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更多的是要有信心。即便是孩子没考上大学,有一技之长,一样可以养家。   弦绷得太久太紧容易断。家长的心态过于紧张,无形中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理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不提倡家长和孩子没有任何压力,也反对家长和孩子压力过大,希望家长的心态能稍微放平一点,更多地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如果孩子通过努力,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我们当然高兴;如果孩子没考好,不建议你对他大吵特吵,甚至“手脚并用”,只要他健健康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品德就行。毕竟谁不想考好呢?没考好他心里也难受,他自己会总结、反思、努力的,这时,他更需要我们的鼓励。人生的路很长,一步一步来,只要脚踏实地走下去就行。尽量降低姿态       家长给孩子讲道理时很容易产生矛盾。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自己比孩子高一等。在父母面前,孩子就得听父母的,不能摔东西,不能发脾气顶嘴,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就无法容忍。   例如,当你批评孩子写作业坐姿不对,并警告他再不对要惩罚时,孩子可能立即反驳:“你看书写字的坐姿对吗?你自己都做不到一尺一拳一寸,有啥资格来教育我?”你会怎么做呢?是跟孩子说起一通道理或跟孩子辩驳,还是直接发脾气?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约定,以后相互监督坐姿,谁错惩罚谁?现在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法治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跟父母是平等的,父母说的不一定是的,他们会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一定全听父母的,他们喜欢朋友式家长、民主式家长。恢复学习生态   就文化课学习而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道伪命题。      例如可能有一些家长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大班,让他去上学前班:学拼音,学写字,背诗词,练算术。孩子升入小学后,这些内容要重新学一遍,而他们对这些知识已没有新鲜感了,上课也未必认真听讲,同时也可能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意志。家长的这些做法打破了学习的生态圈,未必是有益的。   学习要因人而异,不要盲目跟风。不是说上了辅导班,成绩就一定优秀;不上辅导班,成绩就一定不好,从来没有这样的现象。现在的中高考命题越来越灵活,重在考查思维品质,设定情境任务,兼顾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反对盲目机械刷题,不是做题越多,成绩就一定越好。其实,孩子提升成绩最有效的办法是上课认真听,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及时跟同学们探究,争取当天解决当天问题。班上曾有个同学,高二时英语才考七八十分,但天天去办公室问问题,课间经常看他向英语老师请教,最终高考时英语考了135分。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建议拔苗助长,不建议一律超前学。文体活动常态       这一代孩子的学习压力比我们那一代人要大得多,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更多,更需要引起我们有关注。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们要常态化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来帮助学生减压。例如学校里定期开展远足活动、拔河比赛、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等,让学生们奔跑起来,出出汗,转移注意力,把心中的情绪宣泄出来,会让他们的体魄更加强健,心态更加阳光。如果能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等,给有才艺的同学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会更加自信。防止身心变态    我们常说要尊重孩子,“领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但现实中能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能真正把孩子当成孩子来看待,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意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那么就会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否则可能导致出心理问题。       例如孩子不想上辅导班,而你作为家长,强制孩子去上,孩子心里有情绪,他会认真学吗?这会不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让孩子出现厌学症状呢?如果一旦出现,我们就后悔莫及了。作为父母,可能觉得给孩子提供的学习、生活条件不错了,但在孩子看来可能是“父母整天就是学习、作业,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摘自《某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要关注这五“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