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中的权责利一致原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没法一下子解决。家长必须清楚知道,哪些问题不用马上就管。举个例子,你跟孩子讲,这杯水很烫,摸了会烫手。如果孩子坚持要摸,你就让他摸。被烫过后,下次再遇到冒热气的东西,他就会躲得远远的。对于这种会产生自然后果的问题,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去尝试、试错。自我发展就是通过承受自然后果进而不断改进。“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其实感知冷暖这样的自然后果是孩子自己能够承担的。只不过孩子对冷暖的感知有一个过程,当他感知冷的时候,很可能已经着凉。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一开始觉得冷到对冷产生预判,知道冷会产生什么后果,是需要不断感受和尝试的。一旦具备了预判的能力,就知道如果调整了。家长要给予孩子时间,把感知冷暖的机会还给孩子。比较复杂的自然后果问题,即父母已经预见了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孩子还一无所知。学习成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母都希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这涉及很多能力的培养,而孩子由于没有成人的远见,不见得像成人一样重视。这个时候,矛盾就会产生。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需要做两件事。首先,父母要让孩子看到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个小后果,并让孩子承担这些后果,举例来讲,今天孩子不做作业,第二天老师就会批评他,他就得承担这个短期后果。作为家长,可以问一问孩子有什么需要帮忙。但是,家长并不需要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把他变成家长的责任。同时,家长要把不做作业或不订正错误的行为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关联告诉孩子。其次,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技能以解决长期后果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怎样记好笔记,怎样把知识点记全,如何找到自己的问题,怎样改进……你会发现,孩子需要学习很多技能,这才是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的。也就是说,虽然有些事可能在长时间内才会产生后果,但是过程中的每个行为、习惯也会产生相应的后果,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厘清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只要这个后果是孩子能承担的,父母就不要马上干预和解决,除非孩子请求父母提供帮助。大部分孩子在一开始无法认识到这些小后果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他们不断承担后果,会有内驱力驱动自己去解决这些小问题。如果父母太着急,在孩子还没有承担后果的时候,就出手干预,那么孩子其实意识不到这些问题,也不会产生内驱力。当孩子的言行举止导致的后果由别人承担时,就是家长出手干预之时。比如,孩子在公园里荡秋千,不肯走。边上有很多孩子在等待。这时候,家长一定要下达指令,让他离开;如果他不肯,就强行把他抱走。孩子不主动起身,是因为他不承担后果。对于所有由别人承担后果的行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而且需要干预。当出现逻辑后果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我错了——对不起——我们一起解决问题”三个步骤帮助孩子弥补过错,建立规则意识,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孩子。有时候,家长很难判断孩子在某个年龄段应不应该承担后果,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孩子是不是故意的。给予孩子一定的权力,让他享受结果带来的好处,也承担结果带来的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就能慢慢区分问题的性质,把控自己行为的边界。(摘自《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沈奕斐 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