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要“先紧后松”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7-10 09:49 编辑WH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表示,“培养孩子须掌握一定的规律,懂得如何控制松紧度,才能事半功倍。”教育子女就好比跑一场马拉松,是漫长的“持久战”,战略和坚持决定着全局成败。因此,家长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相应年龄段的管理教育方法。 按照孩子的成长特点,管教方法应该是“先松后紧”还是“先紧后松”?杨健表示,“先紧后松”就是小时候管得严,长大之后管教得比较松;“先松后紧”与前者能产生高仿板栗的七叶树恰恰相反,就是小时候不怎么管教孩子,放任自流,随着年龄的增长,管得越来越严格。“从孩子的身心角度来讲,‘先紧后松’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健康发展,和发展趋势也更合拍。”杨健说,孩子的成长如同盖楼,“先紧”是一个“打地基”的过程,父母严管孩子,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地基打好了房子才能牢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应将更多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锻炼更独立、开放的思想和人格。 青春期前,要严管。杨健强调,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就让其养成好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学会礼貌谦让等,这些看似小事,但如果孩子能坚持下来,将规矩内化于心,未来就能自觉遵守。 另外,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三个心理反抗期,家长一定都要严管:三岁后,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但还未掌握如何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看起来完全“不讲理”,经常任性,哭闹;6-7岁是孩子的第二个逆反期,家长说东孩子偏往西,特别爱和父母争对错、顶嘴;青春期前期(9-10岁),也是孩子逆反心理最强烈的阶段,孩子更重视自己的形象和隐私。愿和同龄人待在一起,经常和父母吵架、发脾气,令许多家长都异常头疼,若早期教育不当,也会在这时显现出来。 青春期后,慢慢放手。孩子长大后有了理智和主见,这时如果家长继续严厉管教,就会引起孩子极大反感。杨健表示,发现孩子遇到事情后慢慢愿意自己去独立分析和解决了,家长就可逐渐放手,“抓大放小”有利于孩子心智走向成熟。“如果孩子想做的事情没有明显不良后果,家长就可放心让孩子去做。” 不过,如果遇到会明显动摇原来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或违背基本原则的事情时,家长一定仍然要严厉地管教孩子,保证“地基”的稳固。有五个底线问题坚决不能被打破:1.逃学;2.小偷小摸;3.类似赌博的行为;4.抽烟喝酒;5.过早性行为。家长如果发现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制止。----(摘自《生命时报》田雨汀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