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点助宝宝走出“社恐”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6-13 09:04 编辑孩子的“社恐”病症,除去先天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通常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家长的过高要求,往往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包办一切,往往使孩子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选择,不知道要怎么照顾自己和跟其他人相处等。其实,帮助孩子走出“社恐”怪圈,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做到以下几点就够了。 一.经常告诉孩子“你很棒” 有人说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要在点滴的赞美和潜移默化中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增强孩子表现的欲望和社交信心。同时,家长一定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随便夸大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而放大孩子自身的缺点,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1.5-3岁的孩子,正处在“害羞”的阶段。只要我们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信任和鼓励的话,孩子会慢慢克服这些羞耻和害羞的感觉,从而变得开朗、主动,但如果父母总是否定、责备孩子,那就有可能强化了他们这种羞耻感,进而变得越来越胆小和害羞。 二.多找人带他(她)玩给孩子多创造一些社交的场合,例如多跟孩子去小区、公园、亲戚朋友家里玩,让他们多见见陌生人。 可以带孩子多参加集体的运动,例如去打篮球、踢足球、玩游戏等,这些都需要跟很多小朋友一起协助,这个过程能使他们很好地学会如何跟其他孩子们相处,如何表达和展示自己。 三.改圈养为“散养”在成长过程中,犯错也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机会,如果他们没有摔倒过,是不会学会站起来的,不要以为孩子还小,替他们做都是应该的,其实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和试错,只要不是危险的,就尽量不要干预。 四.扩大知识面,让孩子“有的聊”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可能是因为自身的知识量过于狭窄,在和同龄人交流时“插不上嘴”。因此平时可以多让孩子看一些课外书籍,开阔眼界,自然能在讨论交流中“口若悬河”进而逐步成为“中心人物”。-----(摘自《某报》余翠平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