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舞 发表于 2024-6-6 08:55:02

宝贝“偷”家长的钱该咋办?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6-6 08:59 编辑

    问:最近,我发现孩子偷偷从我的钱包里拿钱出去花,我很担心孩子这样会不会养成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将来“学坏”了,为此很苦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尹建莉:发现孩子偷偷拿钱,不要假装不知道,而是心平气地和孩子谈这件事,在钱的使用上和孩子达成共识,还要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及时调整。有些家长在金钱上对孩子管得非常严,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会对孩子说:“你想买什么跟我说,只要合理,我都给钱。”这个规定看起来没问题,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长来判断的,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而且孩子有时会有些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跟家长说,比如某个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过生日,孩子想送一个小礼物,如果他手里有一些零花钱,就不会为难。      对孩子控制太严,显而易见的潜台词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会让孩子变坏,相反,家长看管得越紧,孩子越容易找机会偷钱。如果孩子之所以没偷钱,仅仅是因为家长把钱看管得非常紧,不让他有机会拿到,家长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至少失败了一半。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费上和父母取得共识,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没有一个孩子天性喜欢干偷偷摸摸的事。      细节也很重要,可体现信任或不信任。在给孩子钱时,最好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到抽屉或父母的钱包里取出需要的钱数,不要检查,也不要用怀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钱。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诚实是本性,说谎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决问题,他就不需要再动用技巧去解决的。另外,家庭收入要对孩子透明。并非一定得让孩子知道存折上的具体数额,而是要坦然让孩子知道家中的财务状况。至于具体数额让孩子知晓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家长自己,注意要提醒孩子,家庭财产数额是隐私,不可以讲给外人。孩子往往乐于和父母共同知道一桩自家的“秘密”,这样他有主人公的感觉、被尊重的感觉。无论如何,切不可用谎言来欺骗孩子。一个人之所以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多半是因为偶尔的过失被错误处理,一直有负面能量不断输给他。比如,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监督得很严、控制得很紧,一发现孩子偷钱,立刻定性为“偷”,鄙视孩子,把孩子暴打一顿,并开始像监督小偷一样监督孩子,一旦发现又有偷钱行为,不但暴打,而且去学校告诉老师,让老师做工作,或是吓唬孩子要把他交到警察那里……这样折腾下来,孩子离成了一个小偷就越来越近了。                                                                            -------(摘自《某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贝“偷”家长的钱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