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必”读书,只有“必须”读书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5-29 09:58 编辑关于阅读,我有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没有必读书,只有必须读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意识跳开“必计书目”这一概念,想办法从根子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会自费给学生买一批书,还会鼓励学生“捐书”,把他们觉得最好的书籍拿出来一两本放在教室里,营造一个小小“阅读场”。我会安排学生在每节课课前五到十分钟做关于阅读的分享交流。一个学年下来,至少有一百余种图书进入到学生的阅读视野。 此外,我还会适时做一些关于阅读的点拔。比如,学生介绍沈从文的《边城》,没有跌宕起伏情节,是诗化的小说。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去读一读汪曾褀的小说《受戒》,感受这一类注重营造氛围的小说的特点。同时,也会推荐阅读黄永玉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上的游荡汉子》等,让学生感受瑰丽的“文学湘西”。 学生也会推荐各种科幻小说,除了《课程标准》中推荐的懦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之外,还有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等。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关注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原则”,并由此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有“幻”无“科”,那是玄幻,是魔幻;有“科”无“幻”,那是科研,是科普。在有“科”有“幻”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科幻小说中的人文精神,在时空不断变幻的大背景下,更要关注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学生推荐外国小说,比如《小王子》《飘》等作品,我就会提示他们阅读外国小说时,译本选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通过出版社,权威译者,网上评价,对照阅读等方式先出一个高质量的译本,是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时的基本功。-----(摘自《某报》于晓冰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