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式育儿”可取吗?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5-17 09:11 编辑最近,“反向式育儿”方法火了。这种教育方式靠谱吗? “反向式育儿”的意义在于“允许孩子体验”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指出,“反向式育儿”的意义在于“允许孩子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与经验。SH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丹注意到,不少家长在使用“反向式育儿”方法时,其实是抱着故意惩罚孩子、“看你出糗”的敌对心态,这并不恰当。“消极暗示不可取。孩子的内心往往非常敏感,从日常言语和表达神态之间,他们能感受到你对我没信心了,于是就放弃了。” “女孩执意要在冬天穿单薄的公主裙,她妈妈的做法就很好。”蔡丹说,这位妈妈在电梯里再次询问孩子冷不冷,是充满关心的,没有说教和嘲讽的语气。 极端教育方式弊大于利,“反向式育儿”有前提 对于“反向式育儿”方法,SH教科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枫表示,心理学中有一种“满贯疗法”,就是怕什么,索性让你高密度暴露于相关经历,以此实现“戒断”目标。与该疗法类似的“反向教育”,其实需要时间和更精细化的强化或消极操作,但很可能家长最终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感到分裂甚至更糟糕。比如,让沉迷游戏的孩子在短时间内疯狂游戏,而家长在此期间没科学的引导和过程把控,孩子很可能非但没能从游戏中回归课堂,反而进一步沉沦。 在专家看来,采取“反向式育儿”,需要一些前提条件:一是家长对孩子充分信任;二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承担的后果程度不同,家长应把握好“度”。比如3岁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自己决定吃不吃饭、何时睡觉;而13岁的孩子,则要教会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 “养成教育”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付出 SH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称“反向式育儿”之所以被追捧,是因为不少家长对孩子正面引导缺乏信心,家长更认同一种观点——“道理说了千万遍,希望现实教育他一遍”。 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属于“养成教育”,家长家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专家指出,比如想让孩子戒掉网瘾,适度游戏,可陪孩子一起上网,在上网过程中约束孩子,并与孩子共同制定相应的上网规则,使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可上网规则,并自觉遵从这一规则。与之相反,如果家长采取极端方式让孩子戒网瘾,取得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或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摘自《某报》张鹏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