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误读了西式家庭教育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那么这些差异究竟是什么?家长应该学习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中的哪些内容呢?
什么样的孩子是最好孩子?刘秀英表示,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异是怎么看待孩子。国人认为,孩子和大人是一体的,孩子的成绩是与家族荣誉、父母脸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人对孩子强调的某些东西更大程度上是家长的需求,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只是为了让他将来有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这样一来既能让父母安心,也是父母炫耀的资本,也不会给父母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而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需求,儿童只需按照自己的兴趣、个人能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政府制定的很多政策、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以是否尊重儿童为前提。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长为了方便工作,同时也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将孩子留在老家让亲属帮着带,或者留给保姆照看。原本想提高生活质量的父母,让这些孩子在成长的黄金时期错过最好的教育——父母的陪伴。对此,刘秀英指出,研究发现,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是有时间限制的,12岁之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若没有建立这样的情感,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与父母产生各种问题。在MG,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会被认为是很不人道的。比如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被独自留在家里,一旦被举报,不但孩子会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父母还会被控“危害孩子安全罪”。而我们家长会说,为了孩子才被迫与孩子分离,到外面打工挣钱,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父母没有考虑到,这是他们的想法,孩子可能宁愿穷一点,也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尽管成年人大都知晓溺爱孩子的危害,但若真到了实践,不少家长便不知不觉地对孩子“投降、依从、迁就”了。刘秀英特别指出,与年长父母包办型的溺爱相比,年轻家长身上表现更鲜明的是放纵的溺爱。不少年轻家长错误地理解了西方教育的观念,只是简单地认为西方教育是“自由的”,“给孩子空间的”。事实是,孩子的自由是有前提的,不能没有边际。孩子要有勇气、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年轻的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把责任意识传授给孩子。对孩子来说,他应该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不能大声喧哗,在餐馆里吃饭不能跑来跑去,深夜休息时间不能大吵大闹、影响他人休息等等。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这是家长在学习西方家庭教育时需要注意的。亲子游对孩子是有益的?目前亲子游在国内深受欢迎。刘秀英对于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这种互动形式表示支持,不过她认为,亲子游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这要看父母是否让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孩子身高超过1.2米,父母却想方设法让孩子逃票;吃自助餐时,任由孩子挑选大量自己喜欢的食物,没有灌输吃不了会浪费粮食的理念,这些都属于坏的教育。刘秀英称,她曾经采访过从事儿童游行业的人士,他的经验是,孩子越是小的时候越应该去艰苦的地方,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也没那么挑剔。要让小孩认识到旅行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出来吃好的、住好的。(摘自《某报》11.17小唐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