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男孩起步慢
男孩不如女孩,成“SH定律” “男孩危机”,用来形容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2009年12月底,qsn研究中心调查发现,0至18岁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落后于女孩的迹象。女孩超越男孩,似乎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另一组统计针对GK,2001年至2008年,ZQ16个高考状元中,有13个是女孩;2004年至2012年,BJ文理科状元共21人,其中15名是女孩。今年26岁的王俭告诉记者,在他读书的十多年里,“男孩比不上女孩,早就成了定律”。王俭从重点小学读到重点中学,多年来,班干部始终是“娘子军”,偶尔有几个男孩,也仅限于“体育课代表”、“体育委员”。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时,十有八九是女孩。每次期末考试后,海报栏张贴的年级前100名“大红榜”,95%都是女孩的名字。SH某高中陈姓语文老师说:过去,追星、化妆、看时尚杂志,是女孩的专利;现在,不少男孩也有这样的爱好。“班上几个人高马大的男孩,出门还拉着妈妈,看到女生搬重物,不知伸把手。我觉得,学校教育教会了男孩如何考试,却没有提供培养‘男性气质’的土壤。”YS教育拖了男孩后腿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彼此间的巨大差异。男孩体内的雄激素水平高出女孩15倍之多,当每一根神经都催促男孩去跑去闹时,学校却硬按住他,要坐得端正,双手背在后面,一动不动地听8小时课——这是一种摧残。”孙云晓说。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造成“男孩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局限、没有顾及男孩性格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主要原因。课程没考虑发育“时间差” 在基础教育阶段,男孩身心成熟普遍晚于女孩。小学阶段,女孩会因为先天优势,获得更多的锻炼和表现机会。男生则会因为起跑线上就“输了一截”,难以受到重视或培养,从而在学习上消极怠工。所以,在中小学阶段,男孩的学习成绩普遍处于劣势。 JY片面强调“静文化”。现行JY普遍提倡“静文化”,要求秩序性强,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甚至连下课也只能呆在教室里,不让出去。学习紧张时,有的学校还会取消已经为数不多的体育课。这些都会阻碍男孩养成具备男子阳刚气质的特性。某年,一项针对QS10省市3737名中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显示,女孩喜欢阅读、语言沟通等学习方式,男孩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参与体验等,而男孩喜欢的恰恰是应试教育中被“忽视和排斥”的。 男老师成了稀缺资源。《ZL教育统计年鉴2010》表明,我国幼儿园教职员工总数约有100万人,真正从事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1万。男教师的教学方式、性格是女教师无法替代的。男女老师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培养男性气质。 性格培养严重缺位。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还要兼顾社团活动、发挥学生所长,培养每个孩子的品格。如今的学校只是单方面助长了学生品格中乖巧、勤奋、不厌其烦做重复工作的特质。扼杀了男孩好玩好动的天性,也伤害了那些不擅长记忆、不够细致的女孩,不利于人性均衡发展。 对于“男孩危机”,社会上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一直致力于婚姻、家庭研究的SH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AQ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单从升学率上看,不能简单认为“男孩不如女孩”。因为教育层次越高时,女孩比例越低。一旦踏入职场,无论在招聘、录用、解雇,还是在培训、晋升、待遇等方面,女孩仍处于劣势。如果说要“拯救”,那不仅是男孩,女孩同样需要“拯救”。 “自1980年起,我开始跟踪采访一些女孩。我发现,女孩乖巧伶俐,成熟较早,但背后隐藏的问题更复杂。”2011年8月,孙云晓和李文道合作,推出《拯救女孩》一书,并提出: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或女孩某个单一群体,更是我们的教育。因性施教非常迫切SH市第八中学开设“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有家长表示:“实验班最打动我的是强调男孩的自信。”也有父母不看好纯男生环境,有父母担心,男孩们在一起,会打架、玩电脑,不能专心读书。 要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男孩或女孩,亟待改革应试教育。要从唯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多元综合评估、从社会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男女平等、和谐、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摘自《某报》8.10徐海燕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