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男版孟母”真正家教用意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3-14 09:00 编辑曾有媒体报道这样一个事例:某地女孩苏晓梅上学12年间,父女俩的冲突从未断过,父亲对女儿的管教一度让女儿逆反厌学。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最后索性与女儿一同学习、高考、上大学,父女考进同一所大学同读,被网友称为“男版孟母”。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本质意义是看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位父亲三次搬家是为了对女儿“严加看管”,把女儿严格控制在自己的监督之下。 前者是家教经典,后者是家教误区,绝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个“亲子一体化”的典型案例。亲子一体化,是父母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你的事我可以做主,你必须听我的;你的成绩就是我的成绩,你的成功了就是我成功了,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孩子参与权的粗暴剥夺。 孩子是独立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行为方式。女儿“喜欢追蝴蝶、看蝌蚪……也不喜欢待在家里”,父亲却逼她去做一套套“密卷”,“小学到中学,语数外都有,一个周末十儿张,做完一套换一套”;女儿有自己的小天地,然而父亲翻女儿的书包、看女儿的抽屉,这让女儿很没安全感。女儿的一切必须服从父亲安排,孩子不该有自己的隐私。 事实上,父亲无视女儿的独立性,他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女儿的认同,她迫于压力所做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旦脱离父亲的“管制区”,一切行为会依然如故,比如,为了逃避父亲的威逼,不止一次离家出走……父亲笃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女儿看来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自己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使孩子成了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这种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观念也常常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对自我的不满意导致了渴望子女出人头地的补偿心理强烈,容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自信而衍生出来的消极、懈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有意无意、长期反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相似的复制。 如果孩子将来成为人之父母之后,也来个自我否定,同样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岂不是对父辈期望极大的讽刺? 如此说来,亲子一体化,牺牲两代人,其实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好在如今父亲承诺不再插手女儿的事。谈到和父亲之间的故事,女儿说:“我俩是试验品”。我想说的是,对更多的父母来说,这样的“试验”还是不做的好,毕竟这13年漫长的过程对父亲和孩子都是残酷的,失去了太多温馨、美好的时光。------(摘自《某报》关颖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