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比家规更重要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4-3-1 09:43 编辑我说的“家教”,是指家庭的教育,即父母的言传身教。家规,也可称为家节、家范、家训、家诫等,是一种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准则,唐朝有人名叫崔珙,兄弟八个,均至达官。其大哥崔管去世时,皇帝在诏书中称赞他们家庭:“礼乐二事,以为身文,仁义五常,自成家范。”身文,本指人身上的纹饰,后指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修养。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家规,《颜氏家训》当然是最早最全面的一部。我曾去过广东番禺,沙湾古镇有座始建于南宋年间的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纪念何氏祖先何人鉴的。那里就陈列着一段《祖训》:“敦笃祖业,力行古礼,励志读书,洞究经籍,置身躬耕,谨身持戒。以礼仪教善,以忠贞自励。以先世宦业相承,后人废继为耻。”可见,凡是家规之类,或记谱,或刻书,或勒石,比较郑重其事,这种治家规和法度,一般用书面形式订立。古代的殷实积善人家,大多有自己的家规祖训,以传后世。到了今天,虽说中华传统绵绵不绝,但现代社会的各家各户,专门订立正宗家规的似乎不多。但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总是有它一脉相承的优良作风,比如说勤俭、诚实、清白、团结、互助等,这就是“家风”或称“门风”,这都是家教的具体内容。对一个坏小孩,人们常用四个字来加以概括:“没有家教!” 家教,望文生义就是“家庭教育”,它本身是与生俱来的。除去“胎教”之类的虚表之物不说,从孩子具备模仿的本能意识开始,家教也就开始了。生养,是生命从孕育到诞产;教育,是生命从欠缺到完善。教育的最大责任人是谁呢?一个是父(母),一个是师。故《三字经》断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家教”比“家规”重要,是因为家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儿童的起床、穿衣到刷牙、洗脸;从吃饭时扶碗拿筷到喝汤搛菜;从日常间称呼待客到交往时礼貌谦让;家长们无不从小就给孩子立规矩,做榜样,讲道理,家教往往从天天碰到的平凡小事做起,从极其细微的地方入手。等孩子大一点了,家教力度也益加强!说谎、耍赖、偷盗家里钱物都是绝不允许的,更不能用说在外面稍有差池!大人不仅言传,也必以身作则,这样说出话来也就立竿见影,慢慢地,自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风气,所谓家风,也就铸就!所以,家教虽然尚未成“规”,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规范思想、约束行为的功效,家教其实比家规更加重要。-----(摘自《某报》4.18顾云卿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