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舞 发表于 2024-2-27 17:26:19

没了家规 再富也是穷家


             有没有家规、家规是什么、家规怎么传承和建设更是引发了一场讨论与思考。家规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基因,是指引家族成员为人处事、举止行为的方向。当社会习惯把穷与富当成衡量一个家庭水平的普遍标尺时,80、90后应该意识到,良好的家规和教养才是这个家庭真正的财富。家规是嘛答案五花八门   “我们家的家规是晚上十点前必须回家,不允许抽烟喝酒。”一位80后小伙儿如是答道。一位小朋友认为家规是好好学习,上课听讲。“春节聚会不许玩手机”。诸如此类的回答在采访中不胜枚举,不难看出,大多数人对于家规的概念并不明确,仅仅是把父母日常的叮嘱和具体要求当作家规的人不在少数。此外,也有年轻人认为,家里人日常的行为习惯就是家规。   与年轻人将一些细节当做家规来理解不同,上年纪的被访者认为家规更具宏观性。“脚踏实地,勤恳,诚实守信,不与人计较”等,成了老一辈儿的普遍回答。家规并不一定全是严肃刻板的“禁制令”,它也可以很开明,成为影响一个家族几代人的人生方向。“人要勇敢,忠于自己,不枉此生。”一位受访者这样理解家规甚至人生。       家规应该包括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具备一定的实质性,是对一大类事情要求的总结和提炼,而不是细小、琐碎的生活习惯。漠视家规做人就没有底线   有人说,家规应该是一个家族的基因。人口众多的大家族必须依靠严格的家规才能让家庭正常运转,这也成了大家族还能保留一些家规的原因。如今,随着家庭成员数量的减少,有的家规变成了可有可无甚至多余的条条框框。三口之家,坐在一起、互相商量便能解决的事,似乎没有必要“约法三章”。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公主”和“小皇帝”,从小就受长辈们较多的关照,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受到任何的束缚限制,在有些家长眼中孩子的种种劣习甚至被视为天真、个性,这也成了很多年轻人没有规矩的土壤。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不经受风吹雨淋,不愁吃穿的年轻一代。成绩是唯一的,在家里不必做家务,洗衣服、收拾房间这类的琐事全部由父母包办代替,家长认为所有事情都要给学习让路,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一切都并不重要。无形之中,家里的很多规矩就被排除在外。以前,人们出来进去的很看重他人的评价,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谁家没家规,家风不好,会受到排斥和笑话。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城市人,没有熟络的邻里关系,外在约束的破碎导致现代人对于家风家规的漠视,亲情中的道德性也开始降低。传承好家规家庭才会真富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的第一课堂和终身学校,如果在幼年时没有树立起家规意识,那么成年以后自然没有底线,不懂协作,自私等劣习都会被带入到职场和生活中,影响一生,甚至影响几代人。初为人父人母的80后在抚养孩子时同样很矛盾,既希望孩子卓越,又时常对孩子束手无策。当传统家规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有意识地重新拾起家规,应当成为年轻人在家庭建设上不得不思考的话题。       心理咨询师赵LJ认为,家规的保留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应该与时俱进。其中传统家规中提倡的亲情、互助、和睦、包容等内容值得弘扬。相对来说,家规中带有中庸型的克制、隐忍等就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的家规照搬到今日必然有不合时宜的地方。         80后作为继承和发扬优秀家规的中坚力量应当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而且因每个家庭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传承家规更为可取。         80后建立自己的家规,先要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积淀才能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家规。其次,不能只将穷与富的理念植于家规中,家规应该围绕着孩子品格培养来制定。家长应该让孩子干点家务活,这个习惯培养好了,今后做事往往就比较有条理性。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言听计从,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就会失去竞争力。----(摘自《今晚报》2.16张桐 何美嘉 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了家规 再富也是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