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育子之道
一.先做人后做事父母常讲:人做好了,做事就不难了。先做人后做事是懦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联系自己成长经历,我认识到:先做人后做事是人生成长的规律,几千年来,志士仁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第二,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延伸与升华,连一个好人的基本要求都不懂的人,又怎么做好事呢?当代教育缺的就是做人这一课,同事相残、父子对簿公堂、朋友相欺等等,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做人。二.忠孝双全我参加工作后,看望父母的时间少了,但每次看望父母他们都是那句话:“尽忠不能尽孝,你把工作干好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我们也就放心了。”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但父母的教诲使我有了新的认识:尽孝是尽忠的基础,尽忠是尽孝的延伸与升华,大忠即是大孝,忠孝二字在大忠的前提下统一起来,故有忠臣出孝门之说。这句话对我激励很大,常用来鞭策警醒自己,干不好工作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那是为谁干好工作呢?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起入党介绍人对我说的话:好好干。在长期的生活磨练中,我逐步领悟了。“尽忠”的内涵自古以来是明确的, 三.骨气立人父亲跟我说,男人的骨气是硬的,什么时候都要挺着腰杆走路。母亲也说,做人就要像个样子,要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吭声。在我六十岁生日的家宴上,我给三个孩子各写了一幅手札:“老爸的三要三不要:一要追求水平,不追求文凭;二要追求人品,不追求官位;三要追求能力,不追求权力。”“三要三不要”是我对官场世俗的“挡箭牌”,这背后是三个心,即良心、党心、孝心。“良心”,即国人做人做事的底线,是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廉与耻、罪与非罪的分界线。说实话,名、利、权、利本身不是坏东西,问题在于:第一,以什么目的、手段取得,君子爱名、权、利,取之有道、依规所得没问题,反之,就成了问题。第二,取得后如何用?为谁用?如为民而用,为百姓而谋,那是正道,没问题;反之则要出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焦点在于做人的底线,即传统的“凭良心”的底线,如果底线是牢固的,就不会有问题。所以,打牢做人的底线,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治本之策。我越来越体会到,做官是暂时的,做人是一辈子。老百姓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你的官做的多大,而是看你的为人正不正,为老百姓是否干了实事。四.钱能吃人如何对待财物,是父母教育子女的一大课题。我小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扒了邻居的地瓜,拔了毛豆,架火烧烤。结果,邻居告了状,我挨了一顿打。父亲说:东西人能吃,东西也能吃人。母亲说:是你的跑到天边也归你,不是你的坐在金山上你也是个要饭的。我在沂蒙山区干了八年,后调到东营,看来高书记当的是“三清官”:喝日照清茶,抽青州烟,做百姓官。那时,我的基本家具:小饭桌、饭橱、小座椅、小衣柜, 五.低调做人,不张扬回首老人百年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感到:“低调做人,不张扬”是老人一生的生动写照,是老人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教育子女的信条。父母从不在人前表扬自己的儿子,当亲朋好友说他们有个好儿子时,父母却淡淡的说:“儿子是儿子,我们是我们,儿子当他的官,我们做我们的老百姓,儿子干好工作,我们高兴,我们当好老百姓,儿子也高兴。”这些最普通的话,却饱含了对儿子深深的爱,他们生怕在人前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给儿子脸上抹黑。这也激励着我要干好工作,不给父母脸上抹黑,“不以高官而忘本”。我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老百姓,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低调做人,高标准做事。(摘自《家庭百科报》9.27高昌礼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