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误区影响孩子和阅读兴趣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10-16 10:51 编辑很多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如果方式方法不恰当,往往会适得其反。下面五种比较典型的误区,里面是否有你的身影? 误区一:勉强孩子共读。“宝贝,妈妈来给你讲个故事。”“我现在不想听故事,我在搭积木。”“来吧,这个故事很好听。”“唉,好吧。”孩子无奈地起身,目光还在未完成的积木城堡上游离。可以想见,这会是一次激不起孩子太多的兴趣、难以专注的共读。长此以往,还会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 误区二:选书以自己而非孩子为导向。“妈妈,你给我读读《好饿的小蛇》吧。”“哎呀,你都6岁了,还看这么幼稚的书啊,还是一起来看看《昆虫记》这样的科普故事吧。”孩子带着书,一声不吭地转身走了。很多家长选书时常考虑是否“有意义”,而很少问孩子是否真正喜欢。 误区三:共读时不停发问。“玛德琳是哪个国家的小朋友啊?看,这个著名建筑叫什么?”“告诉妈妈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刚刚还沉浸在美妙故事中的孩子,仿佛如梦初醒般开始磕磕碰碰地回答问题、总结道理……很多家长给孩子读书时,总是希望孩子记住什么或者知道些什么,否则书就像没读过一样。阅读带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如果总是带着任务去阅读,就不再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而变成一种负担。 误区四:孩子识字后,过于强调自主阅读。“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你不是认识很多字了吗?你完全可以自己读啊。”当孩子识得一些字后,你是否过于强调让孩子自主阅读?可你是否还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从未学过的文言文时的感受?那也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整篇文章在说什么,有时你却并不一定懂。识字和理解并不是一回事。对于即将上小学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有一些自主阅读,但仍建议父母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读。 误区五:用故事音频代替共读。有些家长怕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或是感觉没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就买来很多故事音频代替共读。但是却会发现,孩子常常对音频里的故事不感兴趣,仍自顾自玩耍;而当换成自己给孩子读故事时,尽量不如音频里那样字正腔圆,孩子却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声音是世上最有温度最动听的。和父母依偎在一起共享的温暖、踏实和安全感,也是任何一种音频都无法替代的。-----------(摘自《某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