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懦弱的基因传给后代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9-25 10:20 编辑“为什么我妈会向着霸凌我的人说话,不肯安慰我一句?”一位女孩在知乎上愤懑地发问,这一问问出了不小的共鸣。 她说,在上学阶段,因为性格安静内向加上肢体不协调,经常被欺负。最严重的一次,小学三年级一个男生突然拿铁尺子的尖戳她眼睛,她闭眼闭得快,所以没戳到眼球,只在眼皮上留了疤。她向妈妈反映,妈妈一会说这个男生年龄小不懂事,不能计较,一会儿又非常主观地认定她和他闹矛盾,他是误伤了她。有个比她大九岁的堂姐,以前也经常欺负她,比如把她数学书无缘无故地撕掉,在超市里把商品塞她书包里污蔑她偷东西。她跟妈妈反映,妈妈也是说堂姐年龄小不懂事,忍忍就过去了。并让她先检讨自己。 总之,多年来她的反映,爸妈都不愿管。特别是妈妈,还喜欢拿她被霸凌这件事来嘲讽。她说,她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但和妈妈之间还是矛盾重重,争吵时会提到被欺负的事。“她知道我只要一句安慰,但她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安慰过我。高考完还说,这男生分怎么比我高呢?他怎么没被影响呢?” 她妈妈最后一句话简直太“经典”了,因为很多父母都以类似的语气这么反问过子女。这种话通常具有能把人气疯的力量。我敢负责任地说,旧时我们村里一半以上的妈妈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超爱这种句式。譬如,“那么多人为什么单单欺负你?” 做父母的为啥对自己的孩子尖刻如此?因为要掩盖自己的无能。因为,保护自己的小孩不受伤害也是一种能力。以我的经验,这类事上,我自小没怎么让父母操过心。我年少体弱,也挨过欺负。但我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打。等“战争”结束后,若无其事地回家,极少讲起来,因为一旦讲出发生的事,我的父亲就会来一句:不要打架,打伤谁都不好。但我知道,挖苦、抑制在外受了委屈的孩子,绝对是一些为人父母者的首选项。明明知道孩子受了伤需要自己保护,却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孩子万箭穿心,表现得无理、无情、令人费解,这样的父母,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有些父母,极力在人前表现出高极、nice的一面。他们先自立下高标,例如“唾面自干”,至于自己能不能那不管,但一定要强制孩子必须做到,如果做不到就认为儿女修炼不到位。 有些父母,则为人懦弱惯了,凡事以忍让退缩为上,并且以为控制住自家孩子的哭声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为儿女求公道要有勇气、有行动力,而有的大人,习惯了逃避,习惯了推卸,习惯了不作为,习惯了遇到事情躲起来。自己懦弱无用,偏偏不愿承认,只好责任推到自己被欺负的小孩身上。这两种表现,都对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甚至永久伤害,都不合适。很多孩子在父母的误解和强词夺理面前,往往沉默以对,但不代表他们内心没有想法。最终,他们不是选择在某一天抗争或者上岗网吐糟,就是被父母“无能”的基因传袭,变成在家酷烈在外卑微的同类,令同样的命运被不断复制。最令人担心的是,父母选择站在霸凌者的一边,和自己的孩子“过不去”,很可能导制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前述女孩就说过,她高中时就有抑郁症,爸妈从未带她去治疗,全靠她自己扛过去。好在自前精神状态稳定,但就是觉得人生实在没有意义,也不爱社交。而妈妈居然威胁她,如果得了精神病,就会被关进精神病院。这叫什么话?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会自己处理外界纷争。父母妥善的处理方式是最直接的教育课。当孩子向自己求助时,做父母的无论如何不可以忽视他们寻求公理、慰藉痛苦的诉求。这是父母的基本道义。就人际纷争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着以理服人、不卑不亢处理的通道和机会。例如,和霸凌者家长交涉,即便在遇到蛮不讲理主儿,也可以私力和公力救济。自求窝襄式的解决方案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它不过是“搁置”了矛盾,给了矛盾在时间的长河里裂变的机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形成阳光自信、勇敢正直的品性,父母还是应该尽力维护自己孩子的权益与尊严,而不是在他们哭着跑向“靠山”的时候,却一把把他们推开。山倒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崩塌了。----(摘自《南方周末》刘方志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