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透明书房”监视孩子学习
专家:父母的不信任或影响孩子一生近日,一名网友将自己正装修的新房发到网上,其中书房里的书桌上方,是面对客厅的玻璃,在书房里的人一抬头就能看见客厅里的人在干什么,反之亦然。这名网友称,自己打造“透明书房”是为了监督孩子学习。对此,心理专家指出,“透明书房”的出现反映了家长的焦虑和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正确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学习效率更低“曾经社交平台上有过一条热搜‘没有锁的门有多窒息’,里面有大量网络留言表示自己房间锁被父母拆掉甚至踹坏。这些网友中几乎都对父母这种行为不满,其中严重的还产生了仇视情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志林表示,“无锁的门”和“透明书房”本质上是一样的。陈志林认为,“透明书房”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二是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父母因此而焦虑。“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在监督下认真完成作业,提高效率,但不正确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效率更低下。”陈志林指出,父母的不信任会影响一辈子,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自我否定、敏感叛逆,情绪暴躁等问题。“如果连世界上最亲近的人都对你表现出不信任,那还有谁会信任自己呢?这种不安全感,往往会伴随孩子一辈子,让孩子自我怀疑,甚至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要知道,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人,无论接不接受,大部分孩子将来也会成为普通人。父母要有心理准备。”陈志林说,孩子们都很渴望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们要求非常高,孩子们达不到标准,就会沮丧、失落,并会因此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孩子的要求应循序渐进“言传不如身教”如果是遇到“透明书房”,孩子们应该怎么办?陈志林认为,“如果父母的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你一定要表达出来。说一次不行就说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反复表达,久而久之父母会形成意识,会慢慢明白自己的行为不妥。”如果反复表达仍然没用怎么办?那就学会反抗了,哪怕是大吵一架。有时候吵架是为了坚定立场、解决问题,明确地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让父母将心比心理解自己的感受。但陈志林也强调,反抗的过程一定是“先礼后兵”,好好沟通是上策,要明白自己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制造问题。那么作为父母,如果孩子确定经常分心,不能好好学习应该怎么办呢?陈志林表示,父母要明白“言传不如身教”。“比如父母在指责孩子玩手机的时候,自己有没有经常沉迷于手机?再比如,你要求孩子改掉一个坏习惯时,有时孩子也会反过来指出你身上的坏习惯,这时候你是选择批评孩子不懂事,还是做表率带头改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陈志林认为,父母不要一下子对孩子要求过高,应循序渐进,提一些让他经过努力就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有助于孩子提高动力,增强自信。面对冲突和隔阂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已经产生,应该怎么办呢?陈志林表示,“父母要做的第一件并且最重要的事,是停止对孩子大喊大叫。”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切忌上来就讲道理,更不能拿“都是为你好”之类的话来“镇压”。陈志林表示,孩子在三岁左右就会出现“心理断乳期”,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对同龄朋友的兴趣增加,这实际上是孩子在精神上独立于父母过程中的一种补偿。“父母应该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权利,承认他是一个独立成员,平等相待,尊重他的自主权与隐私权。”陈志林指出,父母应该影响孩子,而不是监督或者塑造孩子。“很多家长想通过吼叫和监督让孩子对父母心存敬畏,这会让孩子感到不公平,无法信服家长的说教。父母情绪化的心态,根本教育不出懂事的孩子。”此外,陈志林还特意提醒,尊重和理解不等于溺爱,而是要在情感上体现出温和、耐心,尊重孩子意愿,允许孩子做出合理的决定,但同时也要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解释并让孩子执行规则,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摘自《杨子晚报》姜天圣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