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读巨著更重要的是常识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8-17 11:39 编辑由于以写作为业,在很多朋友眼中我是个读书人,所以他们纷纷询问:推荐些书吧,读啥书好啊?有的拿着几百元一本的大部头问:值得买吗?还有的孩子七八岁,打算培养他当艺术家,《西方美术史》《艺术哲学史》现在读咋样啊?事实上,很多人整套购买鸿篇巨制纯属花冤枉钱。大家翻翻自家书柜,会发现很多书籍至多前20%页面有翻阅过的痕迹。 事实上,比读巨著更重要的是常识,即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常识从生活中来,只要诚实对待自己内心,就会逐渐积累起来。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教育的目的是确保学生能辨识有人在胡说八道。健全的常识与良好的常识感,往往是一个人拥有正常人格的前提,是精神健壮的表征。现实世界,牛顿、爱因斯坦总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读书是为获取常识、掌握生活技能、找到工作。常识之上,是通识,即不分学科的、全方位的教育,在过去属于精英和贵族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种宽广的知识教育体制,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与社会、体验文明与文化、掌握科学与技术、洞悉历史与未来,从而逐渐打造一整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形成自我决策能力。 普通人为人父母,第一步是培养自家孩子拥有常识,做一个人格正常、行为合理、有能力的人。再进一步,是在此基础之上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备能通识才能基础?譬如:孩子如能够自发地将几个不同领域的常识,原生性地、主动地、经常地联结起来进行思考,并得出较独特的见解,那么这样的孩子就可能在通识方面有较好前景。如果自家孩子不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发学习、主动思考的天赋,那就不要强人所难、赶着鸭子上架,好好让他具备常识、掌握知识、练就技能吧。------(摘自《南方周末》吴旭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