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舞 发表于 2023-7-18 12:48:08

为啥很多孩子“躺平”了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7-18 12:50 编辑

    如今,有不少孩子出现了“躺平”的心态。在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教授看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是陷入了习得性无阻的状态,而家长自以为平常的一些举动,实际上在不断助长孩子的无助感。    有的孩子听厌了“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因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爸爸妈妈只会问为什么没有人家考得好”;有的孩子对学习又痛苦又迷茫,“爸爸妈妈只会让我下次努力,却从来不问我遇到什么困难没有”;有的孩子甚至厌学、不想出门,因为“不管我想做什么,最后还是要爸爸妈妈来决定”……      相信以上种种情况,在过去、现在,都发生在不少孩子身上。其实,这种反复出现的挫折感,是非常需要警惕的,因为这是引发习得性无阻的原因之一。什么是习得性无阻?简单说,就是觉得自己努力不努力都一样,有一部分孩子表现出所谓的“躺平”“摆烂”,正是这种状态。    习得性无阻是孩子们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产生的不愿意努力,以及觉得努力没有意义的心态。既然是应对习得性无阻,那么培养孩子的“习得性乐观”便是正好,也就是培养和提升乐商(快乐的能力)。但乐商并不仅仅指用快乐替代无助,培养乐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习惯,让快乐不仅是一时的,更成为一种长期的处事习惯。    很多人忽视了孩子短期的快乐体验。比如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时,家长可能会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孩子不够聪明”,或是“孩子不用心”“爱偷懒”。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可能是因为当时情绪正沮丧,所以才不愿意努力,或是觉得有心无力。如果直接给孩子贴上“不聪明”“爱偷懒”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陷入习得性无阻,一时的坏成绩、坏表现也很可能变成一种习惯。    很多家庭没有帮孩子养成乐观看待事物的习惯。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缺乏品味快乐的能力。任俊说:“对快乐的品味能力是现在孩子非常缺乏的。有的家长总教育孩子要笑不露齿,不能得意忘形,这其实不对。笑就是要露齿才会对快乐体验得更深刻,得意忘形了才会让这一时刻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比如孩子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回家,家长却说“孩子,成绩代表了过去,快把它忘掉,你要继续努力”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品味能力。虽然快乐每个人都有,但是如何更好地去体验快乐,甚至能更长久地用乐观的态度生活,是孩子们非常需要锻炼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家长总是跟孩子强调要会吃苦。所以,会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俗语流传。但如今,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坚韧,让他们能吃“苦”,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快乐,让他们会吃“冰激凌”。------(摘自《外滩教育》周岁 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啥很多孩子“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