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舞 发表于 2023-7-11 09:50:32

把改进成长权交给孩子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7-11 09:53 编辑

       “亲子关系有时候是一团乱麻,有时候又是一杯蜜水。”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捍卫威严的父母与保持自我的孩子之间,亲密与距离、权威与平等,似乎很容易失去平衡。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亲子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有效解决的。包容和鼓励用“选择题”代替“判断题”    “我发现她1个月来天天在上网课时偷着跟同学线上聊天、看小说,就跟她发了特别大的火。”与女儿爆发一次剧烈冲突的后,李娅(化名)反思,“学习其实只是产生冲突的导火索,核心其实是沟通问题。我认为很小的事,她认为很重要。”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缺乏同理心,很多父母不懂得孩子的真实需要。”认为,说得多听得少是众多家长的通病,以为说教是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但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唠叨让他们倍感压力。       “说教一定会带来逆反。因为它本身是权威的压制,是不等的。孩子没有空间表达自我,只有父母单方面下判断。”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沟通是双向的。“例如,孩子回家后闹脾气,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问一问他为什么不开心。这样能让孩子感觉情绪被接纳,感受到安全感。接着,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假设,如提供几种解决办法,问孩子觉得哪种更好,或问孩子觉得别人会怎么做。用‘选择题’代替‘判断题’,更能开发孩子自主性,将改进权交给孩子。”    另一方面,有效沟通需要父母言传身教。“父母要想想,孩子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韦庆旺说,“如果父母工作时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在工作,这很重要,所以不能陪你玩’。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和自己都是独立的,他自己学习也会更认真。这样的表达方式能给孩子安全感,同时清晰地划定底线。”温和而坚定生动地表扬,严肃地批评,谨慎地惩罚       “从幼儿园起我就要求她每天背一首诗,放暑假就背三字经、千字文。当她能轻松达到目标时,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作为两个女孩的母亲,教育孩子是大事。进入青春期后,大女儿可可的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对母亲的严格管束表达不满,甚至反抗母亲。“前段时间,可可弄撒了玩具药水并不承认错误,我一气之下把玩具扔掉了。结果当晚她为了报复我,偷偷将我的口红全部折断。”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何表达态度、引导孩子,是一项难题。传统观念中,父母的权威意识往往指向棍棒教育,而随着社会发展,个体感受愈发得到重视,一味惩罚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    惩罚可以,但要配合积极正面的手段,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但父母还是爱我的。惩罚需要把握好度,‘鞭子’高举轻落,有威慑作用就好。”    对家长提出三点建议:生动地表扬,严肃地批评,谨慎地惩罚。“生动地表扬”就是父母不仅要告诉孩子受表扬的原因,也要表明对孩子未来的希望。“严肃地批评”是指,首先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其次要表达父母的感受,最后要引导孩子如何做。“谨慎地惩罚”并非打骂,而是通过适度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体会到犯错应付出的代价。陪伴和关注亲子之间要牵手,也要放手
   亲子沟通背后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作为支撑、各种教育问题的最佳答案都藏在亲子的相处之中。   “亲子陪伴能增强亲子关系的韧性和情感密度。”韦庆旺解释,“亲子之间若相处亲密,即使父母批评、惩罚孩子,依然有回还的余地。如果情感密度不够,批评和惩罚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会更恶劣。”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存在不同需求。张梅玲解释:“0-3岁的孩子最需要建立安全感:3-6岁的孩子需要父母在陪伴中提供启蒙教育;6-12岁的孩子需要父母以更平等的方式和他们沟通。”    在家庭中,父母是长者也是朋友,前者暗含权威,后者意味平等,看似矛盾的两者需要父母用爱和陪伴来调和。张说:“亲子之间需要牵手也需要放手,牵手是父母给予的引导和帮助,放手是因为,人生路还需要孩子自己去走。”-----(摘自某《日报》柴如瑾 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改进成长权交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