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四大名母”的育儿经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7-9 11:24 编辑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纵观历史,那些有建树、有威望的名人,很多都深受其母亲的影响。其中,“四大名母”的故事成为历史教子的典范,这四位母亲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详解了“四大名母”带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孟母。孟母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曾多次搬家,并用“断机杼”告诉孟子,学业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无法使用,由此产生了“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杼”的典故。 孟母重视周围环境、社会交往对孩子的影响,对今天的父母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人是环境的产物,尤其对于尚未形成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环境的影响更大。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能玩手机,自己却天天打游戏、刷短视频,这样的家庭环境很难培养出自觉学习的孩子。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孟母断杼”的典故则告诉我们,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讲道理比打骂更管用。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引导启发,才能让他真正懂得道理,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从心底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及时改正。 陶母。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截发筵宾”和“封坛退鲊(音zhǎ)”说的就是她的故事。陶母家贫,为了不怠慢客人,陶母把长发剪下换成酒菜,以实际行动告诉陶侃要以诚待人。陶侃为官后,陶母将陶侃下属送来的一坛鱼鲊退了回去,并写信告诉陶侃要清廉为官、清白做人。陶母的典故体现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先成人后成才,这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提倡和推崇的价值观。然而有些父母将成人和成才的顺序颠倒过来了,一味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在品格、意志等方面的养成,对于更本质的“潜教育”(心理的发展,人格的成长)关注不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迷失自我,很难成为真正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相对于才智的培养,我们更应该重视德行教育,用实际行动教给孩子真诚待人、诚实守信、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等传统美德。 欧母。欧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幼时家贫,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便在地上铺沙,用芦苇杆教欧阳修写字,培养他的求知欲,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欧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条件再差,父母只要多加用心,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如今,人们学习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大家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多学习,多思考。同时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提出问题,家长难以解答时,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向身边学问高的人请教,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实验,通过社会实践观察分析找答案。 岳母。岳母是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母亲,“岳母剌字”的故事广为流传。为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岳母在他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母的言传身教让岳飞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如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让很多父母把子女培养成了纯粹的“利己主义精英”。爱国是人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父母要注重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等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的情感在孩子的内心扎根发芽。--------(摘自《生命时报》施捷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