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主要用于反思自我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7-6 10:30 编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如今在科学研究中显而易见,但在生活中很隐蔽。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越强,越懂得它的重要性。反之,越缺乏逻辑思维的人,越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比如,春节抢菜的那几天,网上有一张图片,从超市的角度写道:现在,疏菜不缺;但是你一抢,就缺了,因此,上级让我们成倍地调货。几天后,你抢的菜太多,吃不完坏了;我进的货太多,卖不掉烂了。我们不要互相折磨了……这段文字,用逻辑推理说服了很多抢购人群。 上海大学哲学教授王天恩认为,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面对海量的信息,当代青年学会甄别、判断显得尤为重要。人不能只靠经验做出判断。超出经验之外的内容,你怎么辨别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当你学会运用逻辑。它就像杠杆一样撬动生活,让人的眼光更长远,世界更宽广。 王天恩还谈道,许多人对批判性思维有误解。批判性思维其实大多不是针对别人,而是用来反思自己,是针对自己思维的批判。有了批判性思维,就不会以为真理一定掌握在自己手上,别人和你不一样,别人就是错的。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不懂得反思前提,生活在固有模式中,难以成长。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国外并不新鲜,国内也已经提出多年。但家长们对此常有误解,以为就是让孩子“学做小记者”,孩子们未来如果不从事媒体行业,也就不必学了。实际上,面对海量信息,如何甄别真假,是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特别在互联网时代,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 比如说,如何区别新闻和广告,区别一条信息是“观点”还是“事实”。往往许多成年人也会答错。“今天天气很热”,这句话是观点,不是事实。“今天天气预报说平均温度是30℃”,这才是实事。放在一定语境下,区分两者非常重要。 比如在家长群里,往往听到一些家长说,某某学校、某某课好,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好?是从哪个渠道看到了升学率数据?依据是什么?就有一部分家长回答不上来,常常用“我听说的”作为答案。媒介素养不能单靠理论学习,也需要不断实践。文字或影响的背后是什么?媒体的运作方式是什么?发布的渠道和引用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对一件事,互联网上全有不同的说法?学生平时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甚至许多成年人也不会。只有经过引导、启发,人们才会建立类似的思维方式。------(摘自《解放日报》龚丹韵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