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唱反调”,说明你培养得很好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6-23 10:40 编辑为什么孩子爱唱反调? 心理学有个“白熊实验”。心理学家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个任务:别去想一头北极熊。结果受试者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几分钟,不断地想起白熊,越是要求不去想,脑海中的白熊越是挥之不去。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过度的禁止行为,有时反而是一种关注提醒,大脑思维就是这么刚! 孩子用“唱反调”,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试图维护自我意识。掌握活动的自主权利。 父母与其威胁孩子“不收玩具,就别吃水果”,不妨这样引导:“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来”。与其说:“不写完作业就别出去玩”,不妨改为“写完今天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玩一会儿。” 家长避免自己说出“不”、“别”等类似提条件的词汇,降低孩子“唱反调”的欲望。 父母勿掉进孩子的“情绪陷阱”。 央视曾出版过一部纪录片《镜子》。片中,有个孩子叫家明。当他想玩时,爸爸会说: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当他踢球时,爸爸会批评:你成绩都落下多少了。当他想报自己喜欢的专业时,爸爸直接否定;前景不好,喜欢也不行,必须听我的。 为了独立自由,他选择对着干,父母越想让他干什么,他越不干。最后,连高中都不读,辍学在家,制造麻烦,甚至自残。他用决绝的方式,争取人生主导权,拒绝过父母安排好的生活。但遗憾的是,这一切的拉锯,却被爸爸视为叛逆、造反。有些担心,只是假设 为什么父母会容不得孩子唱反调?在心理咨询室里,一位父母吐露了心声。咨询师:为什么非要孩子听话呢?父亲:让他听话是为了防止他将来吃亏。咨询师: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吗? 父亲犹豫了:哪儿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因为他走了一条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他是被这样教育的,这路也是他熟悉的,所以父亲理所应当也为孩子铺路。 那走其他的路一定预示着危险吗?危险不过是父亲对计划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带来的恐惧。 心理学有个词叫:“灾难化思维”,它有个熟悉的句式:万一……怎么办?将未曾发生的事情,在脑海里预设好,然后朝着最坏的结果想象。 它的危害就是容易情绪反应过激,人生不理智的状态下,不会平和地看问题。这样解读“唱反调” 发展心理学劳伦斯·斯坦伯格曾说: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叛逆。 想要解决“唱反调”,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定义它,而是去面对它。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妨这样理清思路。接受孩子“唱反调”的事实 也许很难,但随着孩子成长,自主权一定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小时候无条件听从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长大后就变得胸有成略。只有接受孩子的“唱反调”,面对孩子的反调,父母才能少些愤怒,多一些积极的问题解决之道。只解决发生的事 主持人侯佩岑分享过育儿经验。当她要求孩子吃饭要吃干净时,儿子反问“为什么要听你的呢?”她没有发怒,只是和平地解释:作为妈妈,我有责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诉你,就像这碗汤很烫,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诉你不要碰,是担心你烫伤,我也会心疼。 当亲子矛盾显露苗头时,父母不要去评判孩子好坏,或者强势要求,只是表达自我感受。 这种舒服的关怀,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纳我们的好意。与其阻拦,不如陪伴 曾看过一个故事,儿子要帮同学打群架,父亲自知阻拦不了,便提议:坐公交车太累了,我开车送你去吧。这一路上,父亲不动声色地谆谆善诱,让孩子渐渐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没那么坚持。让孩子看清自我的稚嫩,不是靠阻止而是靠支持。 陪孩子去做他认为对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保护。我们只有身在其中,才有机会引导孩子看清对错,这不但维护了他的自尊,也为自己赢取依赖与尊重。------(摘自《超级育儿师》陶若素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