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舞 发表于 2023-5-31 09:32:26

“脆弱儿童”怎么来的

本帖最后由 伍舞 于 2023-5-31 09:35 编辑

    当教育被过滤成一纸成绩,复杂生活的挑战和意义被遮蔽,我们付出了全部心血培养的孩子,最终可能只是被娇惯坏的“脆弱儿童”。创造“纯净水环境”的谬误      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生的,但当依恋走向过度依恋,教育的结果便会畸变。人事幼教事业20年,北京一家幼儿园的园长杨彦红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怪现状”。一些孩子每天早上来园都要家长抱,而且大多数来园时会哭闹,但是进班后马上停止;在家时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家长做,到了幼儿园也是旁观别人游戏,总是难以融入。“社会性发展本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家长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匮乏。孩子得不到锻炼和动脑的机会,遇到事情总是会手足无措。”对爱的定义陷入误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不仅如此,当孩子犯错后,包办型家长也习惯立刻冲到前线“灭火”。在杨彦红看来,为孩子的错误而隐瞒或者开脱,会导致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长期以往,孩子犯错后的第一反应并非承认和改正错误,而是推脱责任。    与承担责任的契机失之交臂,随着年龄增长,负面效应愈发凸显。“一年级不会自主如厕、吃饭,三四年级不会洗衣服、梳头发,再大一点就容易比较自私,学习和行为习惯总比别人差,集体观念非常薄弱。”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城郊学校校长汪海清感叹。这些孩子并不“坏”,一旦被指出错误也能立刻改正,但下次再碰到类似情况,他们还是会“掉坑”。缺乏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使得一些人即便成家立业也处处离不开父母帮衬,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工作上责任感和公德心不足者也大有人在。    我们担心孩子受伤,于是希冀伤害永不到来,却犯了一个创造“纯净水环境”的谬误——孩子的身心系统具有“反脆弱”的本能,但如果没有外部刺激去促发他们做出积极的回应,系统也会变得僵化的低效。特别是疫情后,线下社交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多、居家生活变得更为单调,都让孩子和真实生活离得更远,显示出心理成长滞后而现实感薄弱。      “心理成长不会平白无故发生,而是在主客观世界的反复互相作用中产生,怕磕怕碰、不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心灵怎么可能成长?”汪海清指出,心灵世界的单调,反过来也会制约知识学习:一些低年级孩子在完成数学作业时,无法理解“营业额”这样的概念,“其实孩子并不笨,而是因为从来没有参与过买卖经营的过程”。我们仍然缺乏生活教育      “应该说,我们对生活教育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和清晰,”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认为,其可贵之处在于对生活和教育本质的准确把握——教育并非迈入学校才开始,而是从生命伊始、参与社会的过程就是在接受教育;教育不是为将来生活的预备,而是眼前儿童生活的过程。    因此,生活教育的内涵相当广博,而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将其理解为在校内教育中增加关于生活的内容,实则是将其生活教育的思想狭隘化。“这当然比读死书、死读书要更好。但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技能的习得是浅层的,其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孩子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架起意义的桥梁,而不仅仅用于一次考试。很可惜,大部分人还没有看到。”项贤明坦言。    社会一方面要求培养自主独立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过度呵护他们的意识又在增强,学校承受着压力,于是保守的安全主义占据了上风。有着多年带班经验的小学班主任胡文(化名)表示,“保障在校时间孩子的安全”已经成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即便课间10分钟,孩子们除去如厕,只能牢牢“钉”在教室内。------(摘自《教育家》谷珵 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脆弱儿童”怎么来的